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上高原后,由于空气中氧含量较平原少,运动员在缺氧情况下运动,肺通气量比平原增加40﹪-100﹪。但肺通气量的迅速增加有利于摄氧量的增加,是肺泡中的氧分压比正常情况高一些,显然这有助于使氧向肺毛细血管中弥散,改善气体的运输。另一方面,由于高原吸入氧量降低,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会产生呼吸困难,这种困难程度超过了海平面的呼吸程度,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使呼吸肌、心肌产生代偿性反应,这种反应比高原要大一些,加强了氧运输。所以,在高原训练,呼吸系统要付出更大的气力,心血管系统要进行超常工作,身体对缺氧环境逐步适应,体内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增强,高原训练时身体机能较平原训练出现一个短时间的优势。
运动员由高原回到平原后,由于环境的变化(空气阻力减小、气压升高、阳光辐射减少,湿度增大),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也必然会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距离项目,下高原后出现浑身乏力,爆发力消退。而短距离项目路程短,比赛时间短,对速度要求又比较高。面对这种情况,下高原后进行调整时既要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又要尽快恢复运动员的状态,已达到尽快提高成绩的目的。本文就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高原训练后的调整手段、以及一些指标(基础心率、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蹬功率车的最高频率)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刚下高原后,由于运动员处于适应期,因此在调整时应采用小强度的训练手段。这是合理的。
2.适应期后,如果这时继续采取小强度的有氧训练,必将导致血红蛋白值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有所增加,这将使氧的含量增高,最终导致氧中毒。
3.为了解决氧中毒或防止氧中毒的发生,高原训练后的调整期间应采用大强度的无氧代谢为主的训练手段。
4.实践证明采用大强度为主的无氧代谢训练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下高原后爆发力消退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