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化肥过量施用,利用率低,是蔬菜生产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蔬菜可持续生产。本研究以“青笋”为试材,设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K1,即当地农户普通化肥习惯施肥量)、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缓释肥减量施肥(T2)、缓释肥常量施肥(T3),T1和T2较常规施肥总施肥量减施35.2%。探讨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过量施用,利用率低,是蔬菜生产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蔬菜可持续生产。本研究以“青笋”为试材,设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K1,即当地农户普通化肥习惯施肥量)、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缓释肥减量施肥(T2)、缓释肥常量施肥(T3),T1和T2较常规施肥总施肥量减施35.2%。探讨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当地莴笋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与CK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莴笋株高、茎粗、茎长、根长和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T1处理的茎粗和茎长均显著提高,T2、T3处理的茎粗分别提高20.9%、15.7%,茎长分别提高10.9%、10.4%。与CK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23.0%、18.5%。T2处理的莴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莴笋的产量均显著提高,其中T2处理莴笋的产量最高,比CK1增产12.4%,T1和T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施肥处理莴笋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为T2>T3>T1>CK1>CK,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T2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1增加22.6%。3.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莴笋氮、磷、钾素的吸收量以及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2>T3>T1>CK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大小表现均为T2>T1>T3>CK1。与CK1相比,T2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分别提高116.4%,90.3%、13.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6.0、5.5、23.6个百分点。4.T2和T3处理与CK1相比,均可显著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T2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7.6%,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8%、3.2%和78.5%,T3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6.9%,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2.9%、13.1%、45.1%和27.0%。T1与CK1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和提高Vc的含量,其中,硝酸盐降低12.2%,Vc含量提高37.6%。5.在莴笋采收时,各施肥处理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3>T2>CK1>T1。与CK1处理相比,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1,化肥减量的处理T1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CK1;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土壤脲酶(Ure)、蔗糖酶(INV)和中性磷酸酶(SNP)的活性均高于CK1处理,T2处理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且减少化肥用量35.2%,可提高莴笋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可作为当地大棚莴笋生产施肥的参考。
其他文献
雌激素(E_2)是由卵巢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与动物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结合,调节哺乳动物的发情和性行为,对动物的繁殖活动等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雌激素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两种经典亚型。为阐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高原甘加型藏羊
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人类从一些简单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工智能也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如人工智能的技术缺陷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否会导致各种风险?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会导致失业?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并控制人类?只有合理认识和解答这些问题,才能积极预防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安全有效地运用人工智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脑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的生长以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已被证明在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下有着重要的神经保护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VEGF-A和VEGF-B在牦牛和黄牛不同脑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为了解牦牛
中国是一个草地资源大国,草地资源丰富多样,草地面积分布位于世界前列。草地生态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增长与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加强,进而导致出现了草地生产力衰退,生长质量严重退化的现象,逐渐影响和制约着草地资源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界定草地类型对草地资源研究具有重要
植物冠层降雨再分配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利用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流域的长期观测样地,以典型灌丛山生柳、硬叶柳、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典型高寒灌丛的冠层截留、穿透雨和茎干流特征,分析了不同灌木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生理过程,与植物的形态建成、抗氧化调控、物质代谢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盐分不仅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严重者会导致其死亡。红砂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优势种,其生境中集中了大量的盐碱地带,其生长群落的建立对我国这一地区的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盐分不仅影响其种子的初始生命阶段,而且对幼苗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对其
众所周知,鸡的卵巢呈不对称发育,但仅有左卵巢完全发育。许多学者对鸡的左卵巢和输卵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从2月龄到性成熟之间青年鸡的相关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空白。本试验旨在观察雏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左卵巢及输卵管生长发育的形态学、组织学变化特点,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探讨其与母鸡生殖功能的相关性。试验分别采集了1周龄、3周龄、4周龄、8周龄、12周龄、16周龄母鸡和成年母鸡(海兰褐蛋鸡,每周龄
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对蓝光的向性反应,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着向光性反应。葡萄作为一种喜光植物,具有明显的向光性。通过用赤霉素处理葡萄叶片,发现赤霉素对叶片的向光性有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以6年生?意斯林‘(Italian Riesling)葡萄为试材,选择晴朗的天气,选取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植株,于8:00前将长度超过80 cm的新蔓去除副梢后拉平用塑料胶带固定在立架的第三道铁丝上,使叶片正面向下、背面
该研究以陇东黄土高原区甘肃泾川中沟小流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0月生长季同步检测了树干液流、树干茎流、穿透雨、林下土壤(植被)蒸发以及各气象因子等多个指标。基于此研究了该区域林分各组分蒸散与总蒸腾的关系;分析了在典型天气下不同生长时期以及不同径级树干液流差异;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影响树干液流变化的环境和土壤因子关系的同时了解了刺槐夜间树干液流特征以及其驱动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苹果是世界上主要的鲜食水果之一,而果皮颜色是决定苹果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品质指标之一。果树芽变是果树育种的重要来源,具有选种周期短、育种进程快的特点,是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而元帅系是最容易发生芽变的苹果品种,因此,对元帅系苹果突变体的基因组变异检测将为苹果芽变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以‘元帅’(G0)及突变体‘红星’(G1)、‘新红星’(G2)、‘康拜尔首红’(G3)和‘瓦里短枝’(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