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以平等民主的参与方式,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而形成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打破了校际、年级和专业边界,学生社团成员自主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成长进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的思维逻辑、学习方式和社交范围等都与以往大不相同,高校学生社团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个性鲜明、种类繁多、形式新颖等新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团发展的需求,开展对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研究十分必要。纵观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坚持党委领导、团委协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实行分级制的管理模式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但同时还存在诸多尚待改进之处。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协同治理理论,分析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社团管理的组织架构科层化现象严重;社团管理制度僵化特征明显;社团管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功能的有效发挥,优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迫在眉睫。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单向管理理念的影响与协同治理理念的缺位;社团组织结构设置受学校管理行政化影响;学生参与社团动机功利化及社团骨干官本位意识浓厚;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在权责、监督与信息方面存在阻滞。因此,优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需要树立协同治理理念,构建互动畅通、平等协商的治理、沟通、参与治理制度,完善社团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