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防治因其高效经济的特点目前仍是防控稻瘟病的主要措施,化学农药长期单一使用会带来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同时也是农药用量最大、滥用最严重的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对该地区不同杀菌剂及施药适期对稻瘟病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对该地区稻瘟病菌抗药性问题进行监测和研究。本研究通过室内生测与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不同药剂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三环唑仍是防治穗颈瘟的特效杀菌剂,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杀菌剂对叶瘟具更好的防控效果。从施药时期看,始穗期是穗颈瘟防治的关键时期。当发病严重时在齐穗期再施一次药是必要的。在选用合适的药剂的前提下,破口前施药对穗颈瘟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于2016-2017年从长江中下游12个地区采集并分离到895株稻瘟病菌,通过敏感性检测建立了该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检测116个分离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其EC50值在0.928-8.495 mg/L,敏感性相差9.154倍。该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基线为3.254±1.561 mg/L。考虑到旁路氧化途径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含与不含SHAM的吡唑醚菌酯对稻瘟病菌株的敏感性、菌落生长速率和旁路氧化贡献值F,确定50 mg/L为后续试验SHAM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检测该地区106个稻瘟病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其EC50值为0.003-0.027mg/L,敏感性相差9倍,该地区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为0.012±0.005 mg/L。通过区分剂量监测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通过测量最小抑制浓度值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监测的区分剂量值为60 mg/L,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区分剂量值是1.4 mg/L。并以该值监测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发现5株田间稻瘟灵低抗菌株,该地区稻瘟灵的抗性频率为0.559%。未监测到吡唑醚菌酯田间抗性菌株。检测了田间抗性菌株对稻瘟灵和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稻瘟灵与异稻瘟净、戊唑醇、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但与稻瘟灵作用机制相同的异稻瘟净之间产生交互抗药性的风险较大。抗性菌株遗传性检测结果表明,田间稻瘟灵抗性菌株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因此,抗性菌株不易成为田间的优势菌株,减少了田间抗药性爆发的风险。生产上吡唑醚菌酯尚未大规模应用,田间未发现抗性菌株,本研究通过室内药剂诱导得到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1个中抗菌株和4个低抗菌株,并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比室内抗药性突变体和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结果表明部分抗性突变体离体适合度与亲本菌株相比显著下降。交互抗药性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与其作用机制不同的稻瘟灵、多菌灵和戊唑醇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但与同属于QoI类杀菌剂的嘧菌酯之间存在正交互抗药性,今后防治稻瘟病时应避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的连用。抗性突变体在无药剂条件下传代培养过程中,抗性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后均变为敏感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