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初文坛出现了一场古文运动,它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样面临着振兴儒学的“道统”,同时也要革除颓靡侈丽文风,恢复所谓“文统”的问题。但是唐宋两朝的文学运动却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命运。唐代古文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未改变晚唐五代靡丽的文风,散文也未能取代骈文的正宗地位,这场古文运动并未取得完全胜利。但是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余蓄的北宋文学革新运动却没有重蹈唐代的覆辙,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原因是因为北宋时期的文坛继承了韩愈文道并举之业,既在士林复兴了儒学,又在张扬古文的同时变革了骈文;开始了古文与四六文分疆而治;形成“以文体为对属”的新型四六,即宋四六。在北宋的文学批评中文学家们较重视散文的批评与研究,而骈文则受到了散文的压制,致使北宋时期的骈文理论批评研究相对散文来说较少,且不被重视。但是北宋的文学家,尤其是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中的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及曾巩在骈文理论方面还是很有见解的,他们在创作古文的同时,将古文与骈文相结合了,产生了骈散结合的新型文体。文学批评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还兴起了一种新的批评形式,即“诗话学”;而在北宋四六文兴盛的同时所产生的“四六话”的批评方式。但是“四六话”却未被人们足够重视。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论述四六文的理论批评著作,第一部专著是王铚的《四六话》这也是北宋骈文理论批评史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本文力图以北宋时期,古文运动取得胜利的文学背景下的北宋骈文理论批评进行总结和梳理;尤其是以王铚《四六话》为北宋四六文的批评理论依据,对北宋四六文的批评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对北宋骈文批评的背景概况进行梳理,考察北宋古文运动的过程、结果;及北宋古文运动最终确立了骈文散化的文学形式。第二部分对北宋古文家的骈文理论成就较高的欧阳修和苏轼进行分析,他们把古文运用于骈文之中,开创了骈文散化的新体骈文,也是“以古文为骈文”的倡导者。第三部分是讨论北宋其他古文家,如王安石和曾巩的骈文理论。第四部分对北宋骈文批评理论专著《四六话》的作者王铚及《四六话》的批评方法和成就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