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水土流失规律,寻求保塬固沟、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土地资源学、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并结合RS、GIS技术,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杨家沟小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董庄沟小流域进行对比,以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杨家沟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模式,以促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期能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杨家沟小流域自50年代初开始采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牧草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以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最为显著。总的来说,杨家沟小流域从50年代以耕地、未利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发展为目前的耕地、林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2)杨家沟小流域的未利用地、耕地、林地破碎度较大,形状较复杂,并且变化发展较快,而居民点及建筑用地、园地、牧草地处于相对较稳定的态势。从总体上看,杨家沟小流域景观破碎度,形状指数,均匀度,多样性均有所增加。(3)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年产流次数、年产流降雨量减少,蓄水量增加,泥沙量减少,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度增加,并且微度、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强烈、极强烈、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4)未利用地及耕地是杨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流域内对水土流失贡献较大的耕地、未利用地等景观类型表现出斑块数增多、斑块平均面积减少、近期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有所减少的趋势。而有较好水源涵养能力的林地斑块数总数、斑块平均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同时,表现出较大的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5)杨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还可以加大治理力度,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结构,部分坡度较大耕地退耕还林,提高林地质量,进一步植树造林,提高未利用地利用率,更加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