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临床实践表明,术中是手术患者低体温高发期,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长、输入大剂量常温下液体、常温下电切灌洗液、冲洗液、碘伏消毒液的大量使用都有关系。术中肢体暴露、湿纱布擦拭腹腔和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于较低温度、湿度环境中等因素也是造成低体温的原因。术中低体温将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体温低于34℃,死亡率会达到40%,体温低于33℃,死亡率将达到69%,体温低于32℃,死亡率100%。长期体低温会对患者循环系统、凝血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术后心肌缺血、术后出血,也会出现术后感染、寒战、伤口疼痛、全麻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简单的采用布类或棉织物等保暖措施已经不能防止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只有采取科学的、合理的、足够的保暖措施才能大大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术中低体温对患者带来的危害。研究表明,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更易出现体温变化,术中发生低体温几率增加,故将老年人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人群。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在术中已经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防止老年电切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并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做出相应的临床评价,但由于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指标较为单一,不能够全面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有效评价。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四种指标,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全麻完全清醒时间、术后寒颤、患者住院日进行研究,从而综合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明确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手术病人50例纳入对照组。2014年6月,本院引进了低体温防护用具如加温箱、加温毯、输血输液加温仪、自制腿套、肩垫等防护用具应用于所有临床患者,因此,在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随机抽取手术病人50例纳入实验组。实验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如输入加温下的液体和电切灌洗液,应用加温毯、一次性无菌切口保护膜、加温的腿套.肩垫.棉被等防护用具。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暖措施。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分钟、麻醉诱导后60分钟和90分钟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测温。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检验,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分别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输液量、灌注冲洗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手术前情况相似。2、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体温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干预措施后大大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在全麻清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日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干预措施后全麻清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日均缩短;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干预措施后寒颤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1、低体温护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后30分钟、麻醉诱导后60分钟、麻醉诱导后90分钟前后测温对比,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患者核心体温在麻醉后30分钟下降最快,在麻醉后60分钟、麻醉90分钟测量核心体温也在下降,但下降幅度较麻醉后30分钟慢,所以在麻醉前30分钟提前给患者预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核心体温的下降。2、实施低体温护理干预措施保证了手术的安全、降低了患者术后寒颤的发生率、降低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时间、降低了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日同时也降低患者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