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然而,至今临床上仍缺少一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的治疗肝癌的药物。中药消癌平注射液(XAP)是乌骨藤的灭菌水溶剂,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甾体酯苷和多糖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体内外实验研究显示,消癌平可使肿瘤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或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上常单独或联合化放疗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但其具体抗肿瘤作用机制仍不甚清楚。肝癌作为一种血管富集的肿瘤,血管新生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不同浓度消癌平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消癌平抑制肝细胞癌生长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昆明小鼠75只,体重(20±2)g,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随机分为D1、D2、X1、X2、X3组,每组15只,其中D1、D2组分别于腹腔注射给予5-氟尿嘧啶(5-Fu)、生理盐水做阳性及阴性对照,X1、X2、X3组分别给予10g/Kg·d、20g/Kg·d、40g/Kg·d的消癌平腹腔注射,每3天测量一次移植瘤体的长径与宽径、并计算各瘤体体积、同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用药3周后第2天,摘眼球放血法处死动物,剥离瘤体。测量瘤体的重量、计算抑瘤率;取瘤组织(1×1×0.5cm),10%的甲醛固定后,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34所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实验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除小鼠移植瘤体积用肿瘤生长曲线表示外,余所用计量资料应用((x|ˉ)±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消癌平低剂量组及消癌平中剂量组小鼠移植瘤体积生长较慢,5-Fu及消癌平高剂量组小鼠肿瘤体积生长最慢,生理盐水组小鼠移植瘤体积生长最快。在各时间点,各用药组小鼠肿瘤体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其中5-Fu及X3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尤其是在用药21天时相点。2、各用药组平均瘤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及消癌平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1.2%、4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消癌平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7.5%、30.8%,两组与5-Fu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显示:5-Fu组及消癌平高剂量组肿瘤坏死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消癌平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较生理盐水组坏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4、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消癌平高剂量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01);消癌平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所减低(P<0.05)。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消癌平高剂量组MVD明显降低(P<0.01);消癌平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MVD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所降低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消癌平注射液均可抑制H22肝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且40g/Kg·d剂量的消癌平注射液抑制作用最佳。中药消癌平的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液中VEGF的表达,从而降低肿瘤组织中MVD,使得局部肿瘤组织缺血、坏死,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