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美学探析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替,文化挖掘与利用的速度、深度、广度均达到了空前地步。因此,我们对单一艺术的思考也要随着这速度突破本身的阈限,去关注平行领域的同质问题。江南园林和音乐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但究其根本,他们有着同样的审美规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从悠扬婉转的旋律中提取建筑空间中关联性的元素进行比对,为两种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建筑与音乐的关联性研究已经日渐成熟,而江南园林空间作为空间艺术的一种,与建筑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与音乐美学必然有可互相比对的艺术特征。中国传统音乐和江南园林都是在天人合一、儒释道法的人文审美中孕育发展而成,从地域相似性和人文性上来看,本土的五声调式音乐必然与江南园林空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文中也会有所提及。世界万物虽姿态万千,但究其内在,都有相通的哲理,当江南园林空间被置于人类整体文化层次的框架中去考察,我们才能走出固有牢笼。因此本文更多的是挑战研究江南园林空间与西洋调式音乐在不同地域与人文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形式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通感论等相关理论,将音乐美学在江南园林空间中的表现线索进行具象化、视觉化图解,让读者的欣赏解读过程更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交叉研究各传统派别园林、江南园林、园林空间、建筑空间、音乐美学,曲式学,尝试将古人创作江南园林空间时的组织逻辑与音乐的作曲思路手段融会贯通,深入研究并尝试总结江南园林空间的音乐美学机理。在已有的设计方法基础上,本研究将在理性分析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体验者情感带入的感性研究,以及如何在游园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以适应人们对精神愉悦的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逻辑思路、元素组织等,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音乐审美思路。本文将首先阐述江南园林空间与音乐美学的词条概念、历史渊源和特征,明晰关键词,为研究打下基础。紧接着从艺术传播的重要介质——人的信息作用机制入手将两研究主体串联,分析他们单独或协同合作的审美心理及生理规律,奠定后续研究思路。进而归纳两者的审美基础,从模数、尺度、符号特征入手,将不同的艺术语言转化为共同的形式特征,为关联性图解作理论基础。下一步讨论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共通属性,对两者进行抽象刻画。从美学性、时间性、空间性、社会性分类研究,进一步加深两者的客观性关联,为两者研究素材的比对做铺垫。在分析完两研究主体的基本属性后开始由浅入深比对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各关键元素。首先将音乐音响结构、音乐哲学美学与江南园林空间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概略比对,进而着重剖析江南园林空间中造园要素、构筑物要素、造园手法与音乐美学要素的紧密关联,并分析两者在文化意蕴中的关联性。接着进一步列举出江南园林空间中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路径流线、空间营造手法,比对思考音乐美学中的对应部分,更加详细地阐述两者的关联性。
其他文献
广告的表达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有灵活的广告策略.在产品的导入期,广告要以"新"和"知"为主.在产品的成长期,广告应围绕"独特"做文章.在产品的成
随着电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其引起的杂散电流给埋地钢质管道造成的腐蚀已严重危害管道安全。本文介绍了川气东送安徽、浙沪段杂散电流检测方法,杂散电流干扰防护措施,并提出了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被社会大众接受和使用,互联网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社交媒体是互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患丙型肝炎孕妇360例检测及分娩后进行随访其所生的婴儿进行观察,发生母婴垂直传播2
鉴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良好的运转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现行体制运行中,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活动中尚且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部
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可以有效拓宽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增强小贷公司实力,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是小贷公司转制村镇银行却困难重重,很少有小贷公司成功转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美国历史上,三次大型的移民潮吸引了众多的欧裔、非裔、亚裔和拉丁裔移民。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局面。美国包容与开放的理念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爆发,少数群体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他们纷纷为获取民主权利而斗争;随后政府采取的肯定性行动,少数群体在就业和教育方面的权利得到保障,这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