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单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来源 :哈尔滨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以葛根素为活性药物,以泡腾性物质(由酸源和碱源两部分组成)作为渗透压促进剂,水分通过包衣半透膜进入片芯后,泡腾性物质遇水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利用气体产生的压力,增大膜内压力,进而持续、恒定的将葛根素混悬液从包衣膜小孔中释放。该方法与膨胀芯技术相比片芯形成的混悬药液黏度低,释放更彻底。再通过处方优化筛选合理的包衣液处方与包衣工艺,结合体内外评价,优化制备工艺。与利用药物自身酸性另加碱性物质的泡腾技术相比,释放更加持久,理论上可以实现12-24小时的零级释放模型。目的:制备以泡腾为动力的葛根素单层渗透泵片。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葛根素泡腾性单层渗透泵片体外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的方法,确定影响单层渗透泵片释药行为的因素;在包衣因素的考察中,本文对包衣膜增重、增塑剂及致孔剂等辅料的类型及用量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最佳包衣处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葛根素单层泡腾型渗透泵片进行了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的初步考察。结果:确定以柠檬酸-碳酸氢钠为渗透泵片的动力促进剂、采用高分子辅料PEON80作为助悬剂、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将葛根素制备成单层泡腾型渗透泵片。在体外实验中,制备的葛根素单层泡腾型渗透泵片12h内的累计释放度达到88%以上,将释放曲线与零级方程相拟合,拟合度达到98%以上。在体内实验中,葛根素泡腾渗透泵片和普通片的AUC分别为(3496.26±151.3)和(1144.73±18.8)ng·ml-1·h,Tmax 分别为 3h 和(2.83±0.3)h,Cmax 分别为(77.59±2.4)和(122.689±3.0)ng/ml,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葛根素片的132.7%。体内外吸收相关性实验r值为0.9984。结论:本实验制备的葛根素单层渗透泵片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r=>0.99),体内外相关性良好。与普通的葛根素片剂相比,本实验制备的渗透泵片的半衰期延长,达峰浓度降低,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符合预期实验设计。这一工作的完成,可简化此类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患者的顺应性。可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释药更合理、结构更简单、更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渗透泵制剂。
其他文献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FHB)是由禾谷镰刀菌为主引起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和半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种植区。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光电催化技术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治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复合结构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光电催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一维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量子点与之复合可以兼具两者的优异特性:(1)纳米管大的比表面积在增加量子点负载量的基础上,还可以为量子点和基底电极的电子传递提供更有效的通道,从而显著改善量子点的性能;(2)窄带隙的量子点可以吸
食品加工伴生危害物是食品加工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伴生危害物不仅会影响到食品的风味及品质,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性地对这些伴生危害物进行
集成电路发展日新月异,微电子元器件中的介电储能材料需求大大增加,要求其具有高介电常数、良好的机械性能。然而目前研究仅限于电学性能,本文则根据实际综合研究了机械性能
我国贵州地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多以煤层群的形式赋存,在复杂的地质运动作用下形成了松软煤层或构造煤与原生煤并存的复合煤层,这些松软煤层的渗透率低,瓦斯难以高效抽采,煤
II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等症状。HepG2细胞是人源肝癌细胞株,保留了肝细胞的许多特性,并且能在体外无限增殖。斑马鱼具有生长周期短,
具象写实绘画产生至今正发生着变革,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不断地思考并试图重新定位。“意象”源于中国《易经》“取象尽意”的思维模式,中国绘画艺术历来遵循着这条义理自行发展。直至19世纪,西方绘画艺术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虽然,各种西方绘画艺术流派不断被国人效仿,但中国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却仍保留了“意”,在油画这个西方传统艺术领域中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艺术的道路。《时空之轮》的创作起因源于《人类简史》这
单原子催化剂(SACs)因其具有完全的原子利用率和特殊的配位结构,被视为最有潜力的CO2RR和ORR的催化剂。但影响单原子催化剂效率的因素很多,碳载体及催化剂异质原子掺杂对于催化
三氨基胍类含能离子化合物氮含量高,生成焓高,产气量大,且产生的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合成了多个性能优异的三氨基胍类含能离子盐,主要分为以
周守为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海底浅表层水合物藏固态流化开采技术”的新思路,其开采工艺流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如何高效经济的实现海底水合物浆体的分离;二是如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