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特的美国智库专家涉华信息源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美国政府把中国定性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者,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不断挑起事端,全方位对华发难,极大地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幕后推手”作用,由于美国智库专家对华态度的取向依托于其对涉华报道、文献等多种信息源的解读,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选取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智库,以智库专家的推特账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公开发布在推特上的信息收集其关注的涉华信息源。尔后通过主题聚类方法、文献计量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从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和信息利用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了美国智库专家对涉华信息源的选择和利用特征,探究了我国信息源的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探析了美国智库专家对华观察视角,并基于此对我国面向国际传播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同时,对美国智库专家推特涉华信息源内容、专家发布或转发的原创推文中对信息源的评论、专家对华态度、智库对华动向以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挖掘了美国智库专家在推特上分享的信息源对我国存在的情报价值,为通过智库专家在推特上分享的涉华信息源研判美国对华动向提供了建议。研究的发现和建议如下:首先,在智库专家对涉华信息源的选择和利用方面,研究发现,新闻媒体资料是智库专家进行对华观察的主要信息来源,国外网站涉华观点型信息和中国网站的涉华事实型信息是其涉华信息源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精英舆论场对智库专家对华认知有主要引导作用,近年来保守派信息在专家信息源视野中的比重逐步增强。研究认为,专家在涉华信息源的选择上受“选择性接触”、个人社交关系、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等因素影响,尤其在获取来自中国的信息源时受到心理、任务以及影响力动机的影响,在对华观察过程中仍存在视野片面、主观性强、一手信息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增加“偏轨信息接触”、提升我国精英舆论对美影响、创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填补智库专家信息需求空缺角度对我国面向国际传播的信息源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二,在我国信息源的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方面,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部分官方网站和个人账号在国际传播上初有成效,显示我国信息源的影响力已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信息源面向智库专家的传播方式单一,整体影响力仍然偏弱,我国文献发布网站未能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部分信息源存在“无效传播”以及被“反向利用”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我国面向国际传播的信息源建设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系我国非官方国际传播机构建设存在缺失、我国英文信息源建设与需求不匹配、西方社交媒体对我国话语权的限制、我国信息审查、协调等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基于此,本文从增加我国信息的开放度,建立健全国际传播英文网站、增强海外社交媒体个人账号建设以及建立完善我国国际传播信息发布的审查和协调机制的角度对我国面向国际传播的信息源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三,在美国智库专家对华观察视角方面,研究发现,美国智库专家以维护美国霸权利益为核心议程,以措施和解读框架为主要框架。在美国政府政策引导与中国积极进取发展政策的双重催化下,其对华观察视角形成了对华不利的演变。不同倾向的智库专家在对华观察视角上的差异与个人背景密切相关,其中,对华态度强硬专家的对华观察视角中议程“交叉化”现象明显,利用框架和冷战框架突出。基于此,本文从提升我国议程设置的主动性、增强我国话语输出的有效性、及时抢占话语权先机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精准度的角度对我国面向国际传播的信息源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后,在探寻美国智库专家在推特上分享的涉华信息源的情报价值方面,研究发现,智库专家在推特上分享的信息源内容与评论反映美国对华政策来源依据;信息源内容热度异动反映智库对华动向;信息源议程设置与框架反映专家对华态度倾向。基于此,研究提出通过推文分析法、话题热度法、视角研判法对美国智库专家发布的推特内容进行长期跟踪,以辅助我国有关部门对美国对华政策动向进行预判。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译丛》是一份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且目前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型文学英译杂志,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然而,学界对《译丛》的专题研究尚停留在译文赏析与概貌介绍之上,尚未对它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学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对此,本论文拟以初创时期(1973-1984)的《译丛》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具体的历史语境,广泛利用并细致解读各类史料,尝试对《译丛》的翻译活动展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