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尼菲卡兰对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回馈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背景: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动作电位回馈特性同心室颤动发生有关,并且发现能够降低动作电位回馈曲线最大斜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降低心室颤动发生的作用。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尼菲卡兰对豚鼠左右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回馈特性以及其他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40只豚鼠分为两组,处死后20只取左心室乳头肌,另外20只取右心室乳头肌,台氏液灌注后,对标本进行电生理刺激,包括程序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然后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时间,有效不应期,将所得电生理参数代入软件,绘制动作电位回馈曲线,测量最大斜率。然后在灌注尼菲卡兰后重复上述步骤。使用统计软件来分析两组所测量的数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右心室乳头肌的APD90明显长于左心室乳头肌的APD90(左心室vs.右心室,213±23ms vs.232±24ms,P=0.017),而灌注尼菲卡兰之后左右心室的乳头肌的APD90均有了显著的延长(左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213±23ms vs.227±31ms,p=0.032;右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232±24msvs.251±32ms,p=0.022),且右心室乳头肌的APD90仍然比左心室的乳头肌APD90长p=0.013。未灌注药物时右心室乳头肌的有效不应期明显长于左心室乳头肌(左心室vs.右心室,147±17ms vs.158±18ms,p=0.021),而灌注药物之后左右心室的乳头肌的有效不应期均有了明显的延长(左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143±17ms vs.158±21ms,p=0.012;右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158±18ms vs.171±23ms,p=0.015)。灌注药物后,右心室乳头肌有效有效不应期仍然比左心室的乳头肌的有效不应期长p=0.003。在不同周期的S1S1刺激模式中,当刺激周长缩短到某一临界一般刺激周长150ms-130ms,APD和DI便会出现交替现象。左心室乳头肌的APD回馈曲线的最大斜率明显高于右心室乳头肌(左心室vs.右心室,1.32±0.21 vs.0.71±0.15,P=0.023),在灌注药物之后左右心室乳头肌的APD回馈曲线的最大斜率均明显降低(左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1.32±0.21s vs.0.93±0.13,p<0.001;右心室乳头肌灌注尼菲卡兰前后,0.71±0.15 vs.0.62±0.17,p<0.037)。结论:豚鼠乳头肌在离体灌注的情况下,其左心室乳头肌较右心室乳头肌具有更短的动作电位时限,有效不应期,以及更大的APD回馈曲线的最大斜率,并且更容易出现APD的交替现象。尼菲卡兰可以延长左右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时间,有效不应期,并可以降低这两者的APD回馈曲线最大斜率。第二部分缺血状况下兔心室肌动作电位回馈特性离散度的实验研究背景:心室肌单一部位动作电位回馈曲线的最大斜率并不能充分的证实心室颤动是否有可能发生,心脏不同区域动作电位回馈曲线离散度逐渐被证实对预测心室颤动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索缺血情况下,新西兰大白兔内外层心室肌动作电位回馈曲线最大斜率的离散度是否发生变化。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合假手术组。实验组开胸部分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慢性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做开胸手术。一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其左心室内外层心肌细胞,使用膜片钳记录动作电位时间,然后进行分级递增刺激,观察不同周长刺激下,动作电位形态的变化。然后根据刺激后测得的数据,绘动作电位回馈曲线,并测量其最大斜率。然后使用统计软件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的兔心脏外层心肌细胞的APD90较内层心肌的APD90为短(心内膜细胞vs.心外膜细胞;383±24ms vs.337±32ms,p=0.013),缺血组的心室肌无论是内层细胞还是外层细胞其APD90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心内膜细胞APD90缺血组和对照组的对比,361±20ms vs.383±24ms,p=0.027;心外膜细胞APD90缺血和对照组的对比312±24ms vs.337±32ms,p=0.031)但内层心肌的APD90仍然长于外层心肌,p<0.001。快速刺激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外层心肌较内层心肌更加容易形成动作电位的交替现象,而且外层心肌在快速刺激情况下,形态更加紊乱,趋向于波碎裂的情况。缺血的状况下可以加剧这种动作电位形态变化。对照组中心外膜的APD回馈曲线较心内膜的APD回馈曲线更加陡,斜率也较大(0.78±0.15 vs.0.53±0.08,p=0.025)。缺血组的APD回馈曲线无论是心内膜还是心外膜均较对照组为陡,斜率也较大。(缺血组同对照组心内膜APD回馈曲线最大斜率对比,1.16±0.21 vs.0.53±0.08,p<0.001;缺血组同对照组心外膜APD回馈曲线最大斜率对比,1.69±0.27 vs.0.78±0.15,p<0.001)。缺血组心肌内外膜APD回馈曲线斜率的差异也较对照组更为显著。(0.58±0.13 vs.0.91±0.21,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兔内层心室肌细胞具有较外层心肌更长的APD,在缺血情况下,内外层心室肌细胞的APD均有明显的缩短,但外层心肌的APD仍然短于内层心肌。无论缺血还是非缺血状态,外层心肌较内层心肌更容易出现动作电位的交替现象,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缺血可以增加内外层心肌的APD回馈曲线的最大斜率,较对照组相比,缺血组的内外层心肌细胞的APD回馈曲线最大斜率的离散度更为显著。第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后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危险分层目的:探索影响心肌梗塞后伴有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这些患者死亡风险度的影响。背景:MADITⅡ等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伴有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安装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很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猝死率,但是由于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ICD的广范应用,因此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进一步危险分层可以有助于筛选更加合适的人选植入ICD。方法:入选452名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35%)。所有的患者给予常规检查以及适当的治疗。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来探索同患者全因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在32±24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54名患者死亡,其中37名患者为心源性猝死。通过对基线资料进行校正,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发现以下变量同全因死亡有关:心功能NYHA分级≥Ⅲ(风险比率:2.361,95%的可信区间:1.300-4.288),左室射血分数≤20%(风险比率:2.514,95%的可信区间:1.238-5.017),发生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风险比率:6.453,95%的可信区间:3.557-11.708),年龄≥70岁(风险比率:3.116,95%的可信区间1.755-5.439)。而患者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风险比率:6.491,95%的可信区间:3.232-13.040)或年龄≥70岁(风险比率:2.694,95%的可信区间:1.394-5.029)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性很高,左心室射血分数≤20%,年龄≥70岁,曾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NYHA分级≥Ⅲ是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70岁,和曾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提示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