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直立倾斜试验不仅是激发直立不耐受的最好方法,也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标准,更是检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74名12~13岁青少年进行历时25分钟的直立倾斜试验,探究其在试验中心血管及自主神经反应的差异,进而预测青少年发生晕厥的风险。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初中74名12~13岁青少年,其中男生39名,女生35名,将其分为正常、超重、肥胖和消瘦组。用12导心电测试仪监测心率,以血压计测试血压,用polar表记录心率变异性。令受试者平卧于电动直立倾斜床,安静平卧5分钟后使倾斜床倾斜60。,每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全程监护心电图。受试者有不适或ECG有变化随时记录,直至25分钟终止试验。结果:(1)试验中男、女生心率分别增加25.28±12.02、24.51±11.31bpm,收缩压下降2.44±9.14、3.34±8.02mmHg,舒张压升高14.08±8.00、12.17±6.82mmHg。女生超重和肥胖组收缩压在各个时间段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2)男、女生出现直立不耐受症状阳性的比例分别为17.95%和11.43%。消瘦组(33.33%)比例最大,但四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静平卧状态,女生超重组(P<0.01)和肥胖组(P<0.05)LFnorm显著高于正常组、HFnorm显著低于正常组;超重组LF/HF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4)女生倾斜5分钟,超重组LFnorm变幅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倾斜10分钟和15分钟,超重组和肥胖组LFnorm变幅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倾斜20分钟后,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男生倾斜5分钟,肥胖组LFnorm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HFnorm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倾斜5分钟和20分钟,肥胖组LF/HF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1)12~13岁消瘦青少年由卧位转为立位后心血管调节功能异常。(2)12~13岁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由卧位转为立位后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差,其中女孩在安静状态下存自主神经活动异常,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提示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发生晕厥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