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偶之家》又名《娜拉》,是挪威著名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一,也被称为促进女性解放运动发展的独立宣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创作和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文学启蒙与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时期端点,在此后的40年(1978—2018)间,《玩偶之家》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上演百余场(反复巡演),改编后的不同版本的作品被搬上舞台。本文以国家话剧院版、北京人艺版、林兆华版、金星版和国家大剧院版《玩偶之家》五个不同的版本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之以接受理论、实证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对《玩偶之家》在中国新时期的译介、改编与搬演以及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对文本的主要研究对象作重点介绍,在全面细致地归纳国内外学术界对《玩偶之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玩偶之家》从中国新时期到现阶段的改编与搬演脉络,明确中西方戏剧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第二章,立足于现实语境,从文化政策、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戏剧观念以及译介传播四个角度对《玩偶之家》在中国新时期的改编搬演进行深入阐释,力求展现不同阶段影响改编剧作创作的主客观因素。第三部分以五个版本为关照对象,结合对《玩偶之家》搬演导演的实地访谈资料,重点探讨国家话剧院版、北京人艺版、林兆华版、金星版和国家大剧院版《玩偶之家》的导演构思与舞台呈现,旨在对不同版本进行系统化整理与阐述。第四部分通过对五个不同版本的缘起、演出状况、导演构思和舞台呈现的探索,总结《玩偶之家》在中国新时期舞台搬演的共性特征。余论部分对《玩偶之家》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玩偶之家》在新时期的接受为当代戏剧提供了新颖的戏剧创作方式和多元的演出模式,并促使艺术工作者把焦点转向经典,在直面经典价值和意义的思索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升华与灵魂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