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导致的死亡在所有癌症引起的死亡中有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目前诊断手段的限制及子宫内膜癌肿瘤标记物特异性差,因此,新的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已成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IMP3基因属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mRNA结合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是一种新识别的癌胚蛋白,表达于胚胎组织及许多肿瘤组织中。研究表明Imp3基因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目的基因mRNA,参与mRNA调控转录和反转录,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呈过度表达状态,与细胞的低分化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人类恶性肿瘤中最常涉及的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和诱导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正常野生型p53基因像“分子警察”监视着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该基因突变则会导致肿瘤发生。有研究表明,突变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过度表达,而在正常和腺瘤样增生子宫内膜中不表达。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IMP3基因及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两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标本选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6年7月-2009年7月病理存档处子宫内膜癌术后石蜡标本,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35例,年龄组42-78岁,平均年龄57.54±1.52岁,II型子宫内膜癌15例,年龄组52-65岁,平均年龄57.07±1.08岁。根据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病理分期,临床分期:I期17例,II期13例,III期15例,IV期5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14例,中分化(G2)17例,低分化(G3)19例,其中40例术中进行了淋巴结的清扫,淋巴转移者13例,淋巴结未转移者27例,患者术前均未经放、化疗,且不合并其它肿瘤,术后常规病理确诊,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MP3基因及P53基因蛋白的表达, IMP3基因以胎盘组织为阳性对照,P53基因以已知阳性的乳腺癌标本为阳性对照,两者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IMP3蛋白定位于细胞浆,P53蛋白定位细胞核,以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染色定位阳性,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进行评分。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定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 IMP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IMP3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胞浆中,IMP3基因在I、II型子宫内膜癌中均有表达,统计表明,IMP3基因在I型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1.4%,在I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9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5)。II型子宫内膜癌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其表达率几乎达100 %;在临床病理分期中,IMP3在III~IV期阳性表达率高于I~II期(70% vs 36.7% P=0.02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可能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在临床病理组织分级中,IMP3蛋白在G1、G2、G3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41.2%、78.9% ;不同病理分级其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3<0.05),表明其与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结未转移者相比,淋巴结转移者IMP3基因阳性表达率较高(40.7% vs 76.9%),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2 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P53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癌细胞胞核, P53基因在I、II型子宫内膜癌中均有表达,统计表明,P53基因在I型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2.6%,在I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7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48<0.05),在临床病理分期中,I~II期和III~IV期组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P53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组织分级G1、G2、G3组分别为28.6%、33.3%、83.3%,不同组织分级其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2<0.05),P53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分级有关,随细胞分化程度的下降蛋白表达率增加;P53基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61.5%,淋巴结未转移阳性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2>0.05),尚不能认为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3统计学结果显示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MP3及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1与I型子宫内膜癌相比,IMP3蛋白作为一种特异性很高的胞浆标记物主要表达于II型子宫内膜癌中,可用于区分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在II型子宫内膜癌中其主要表达于浆液性乳头状癌,提示其可能参与II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2 IMP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等关系密切,提示其可能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3 P53突变易于发生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提示其可能参与II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4 P53基因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而表达量增加,且随临床病理分期表达量增加,但与淋巴转移无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作为评价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指标。5 IMP3及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提示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