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国家公园在全球快速发展并广受欢迎与认可,但对中国而言“国家公园”仍是新生事物,“国家公园体制”也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构向上关系到中国整个保护地体系的重构,向下涉及到国家公园这一类型保护地的建设实践,是一个兼有理论与实践而且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当前,“国家公园体制”一方面理论根基不稳,普遍存在各种分歧;另一方面顶层设计又未触及关键矛盾,导致各级政府在推动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改革上步履艰难。如何以国家公园体制建构为契机,探索路径实施策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进而完成整合中国保护地体系的目标是本文选题的目的,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从“保护、利用、公益”三个维度入手,对比分析了日本、美国、英国以及中国云南国家公园模式,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开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人口稀疏地区的“云南模式”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开化模式”,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浙江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分别从建设过程、建设机制两个方面对“开化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与研究。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围绕“开化模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针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总结了“开化模式”的经验特征。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园具有“国家主导性、保护性与公益性”三大共同特征,但也普遍存在“保护、利用、公益性”的对立问题。通过对日本、美国、英国、中国云南国家公园的对比与总结后发现“国家主导性”是确保实现保护与公益性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国家主导性不足,就必须以“发展”来促进国家公园的保护性与公益性,对于中国国家公园而言也是如此。(2)“开化模式”以国家公园外部全域旅游发展的方式支撑国家公园内部的保护性与公益性。与“云南模式”相比,其以地方的“发展”替代缺失的“国家主导性”,并在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与保护性上有所突破。(3)通过对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建设机制、建设效应的总结与分析,总得来说,开化在实施了国家公园试点以后,经济效应突出,社会效应明显。(4)国家公园体制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城乡发展的问题。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对于我国人口密集地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开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开化城乡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统筹国家公园保护、利用与公益性的创新模式。(5)“开化模式”的经验主要有: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统筹兼顾、人口密集地区有利区位的实施保障、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强力支撑、“多规合一”的协调完善。本文正文共约48 000字,图表39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