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吗啡肽-1(EM-1, Tyr-Pro-Trp-Phe-NH2)和内吗啡肽-2(EM-2,Tyr-Pro-Phe-Phe-NH2)是Zadina等首次从牛科动物前额叶皮质和人类大脑皮层分离出的两种新的多肽,它们是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发现的对μ型阿片受体亲和性和选择性最高的两种物质(内吗啡肽-1,Ki=0.36nmol/L,σ/μ=4000,κ/μ=15000;EM-2,Ki=0.39nmol/L, σ/μ=13000, κ/μ=15000),因此被认为是内源性μ阿片受体专一性配体。这两种四肽具有强有力的μ阿片受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其镇痛作用,然而其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hampion等发现静脉注射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可以降低小鼠、大鼠和兔动脉血压并具有血管扩张活性。离体的血管条灌流实验发现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能够降低来自大鼠和兔的主动脉血管条的张力。Kastin等报道内吗啡肽可通过一种可饱和的转运机制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外周血。但是关于内吗啡肽的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以及μ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分布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本论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的观察性研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2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的水平。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试图明确μ阿片受体在大鼠胸主动脉、心脏和肾脏的分布情况。选用成年SD大鼠胸主动脉、心脏和肾脏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μ阿片受体在大鼠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的分布进行定位分析。对应于以上的研究内容,本论文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较正常志愿者下降(838±91pg/mlvs1157±84pg/ml, P<0.01)。2.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的相关因子(P<0.05)。3.μ阿片受体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胸主动脉内皮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而在心脏没有发现μ阿片受体免疫阳性物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较正常志愿者降低。2.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3.大鼠外周组织的μ阿片受可能参与了内吗啡肽-1的血压调节作用。综上所述,内吗啡肽-1除了强有力的镇痛作用以外还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活动的作用,提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外周内吗啡肽-1的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老龄化的过程;大鼠胸主动脉和肾脏分布有μ阿片受体,为内吗啡肽-1在外周参与血压调节过程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