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以凤凰卫视“2003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为主要个案,结合特定场景对选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人类学分析。 “选美”活动现今如火如荼地发展与SARS疫情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需要等特定的场景密切相关。人们怎样认同选美,选美与多种力量的互动,主体性的体现等均成为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凤凰卫视举办的“中华小姐”选美活动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使我能够对它进行人类学阐释。 尽管选美体现的权力与认同的建构等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的论题,然而,国内人类学界对选美的突出研究还很少。在这种人类学的尝试中,本文同样以田野调查作为获取论文资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的基础。以往有限的相关研究未能将选美放置在整体环境即特定的综合场景中进行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将选美看作静态的、某一点的研究,难以揭示文化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单纯以结构功能或象征观点的分析,难以避免理论的片面性。本文力求对这些不足有所弥补和突破,将选美看作一种文化,从不同方面对其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 本人由于承担了风凰卫视“中华小姐”选美赛事的媒体统筹工作,深入、全面地介入赛事全程4个月的时间。主要采用了参与观察、深入访淡的调查方法;论文撰写同时引用了电视、互联网、报刊语言材料,注重了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从人类学角度,怎样认识选美文化上的意义?这是本篇论文的主线索。对选美文化意义不同方面的阐述,实现了在全新领域中对经典论题的研究,验证了人类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勃勃生机与独特视角。研究认为,像其它庆典一样,选美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选美的文化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一、美的标准是建构的,其意义是随场景变动而被“操弄者”不断添加的、赋予的,在某种程度上被颠覆或重新界定。二、选美是多方力量的合谋,其操作过程呈现出了多元的、与当下场景结合紧密的特点。三、“中华小姐”选美强调了现实利益,体现了不同层面的认同,也使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凸显。 凤凰选美个案,在中国选美史上表现出了时代特点,对固有的传统审美观有所突破,但仍未脱离二元论的枷锁。我认为,只有突破现有社会性别定义与分工本质主义的束缚,彻底打破“才”与“貌”的界定和标准的二元架构,女性美以及选美才能真正颠覆男性为主导的主流审美导向,走向自由。对美包括选美应持个性化、多元化的开放的态度,美丽是允许自我选择的,而非某种标准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