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型肝炎病毒(HEV)不稳定易降解,难以从载毒标本中分离,而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细胞培养模型,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HEV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HEV研究的深入,较好模拟了HEV病毒衣壳表面结构的重组蛋白为研究HE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HEV衣壳由单一蛋白(pORF2)组成,大量研究表明pORF2的重组表达片段p239(aa368—606)很好地模拟了HEV的免疫优势中和表位。p239对HEV与原代肝细胞、HepG2细胞的吸附阻断,p239对多株细胞系具有与HEV相似的嗜性,以及多株HEV特异单抗对p239与HepG2细胞结合的特异阻断,强有力地提示p239同时也很好地模拟了HEV与细胞膜的结合所具备的表面结构特征。因此,p239与HepG2细胞的吸附模型是探讨HEV与细胞膜相瓦作用的可靠工具。不同结合区域的HEV单抗及其Fab片段对p239吸附细胞的阻断结果提示,p239表面至少存在两个细胞受体结合区域:其一为HEV的主要免疫优势中和表位(ORF2 aa459-606),另一个区域为aa423-438。这两个区域均对p239与细胞的特异性吸附有贡献,均能单独介导p239与嗜性细胞的吸附,但aa459-606区域吸附细胞的能力要明显强于后者,是介导p239吸附的主要部位。aa423-438区域与细胞表面作用力弱,在HEV结合过程中很可能只是增加病毒与主要受体结合的机会。缺失了aa423-438的p239突变体Δ239保留了免疫优势中和表位,与p239一样均能阻断天然HEV对HepG2细胞的感染吸附。而丧失免疫优势表位的233N则不能有效阻断。此结果表明HEV与嗜性细胞的结合很可能同p239与HepG2细胞之间的结合一样,也是通过这两个区域,并且主要免疫优势区域(ORF2aa459-606)在HEV与细胞结合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通过酵母双杂交,从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出四个可能与HEV衣壳蛋白相结合的蛋白:肝细胞药物代谢酶(p450)、转化相关蛋白(TRP13)、p38相结合蛋白(p38IP)、DDAH2。并通过免疫共沉淀初步验证了p38IP与E2的结合,提示HEV ORF2激活MAPK p38通路的可能。通过亲和层析筛选HepG2、猴肝组织中与p239相结合的蛋白,并利用二维电泳(2-DE)结合生物质谱技术分离鉴定这些结合蛋白,得到6个可能与p239相互作用的蛋白:HSP90、GRP78/Bip、alpha tubulin、P43、ATPase beta subunit、某未命名蛋白。并通过免疫共沉淀、细胞共定位等多种实验手段进一步验证了GRP78/Bip、HSP90与p239的结合。结果表明,GRP78/Bip与p239、HSP90与p239在HepG2细胞内共定位。并且p239与E.coli表达经纯化的GRP78/Bip可直接结合,提示它们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不是经由第三者为中介的结合。同时,ATP的加入会导致p239与GRP78/Bip结合的可逆解离,提示p239与GRP78/Bip的结合是ATP依赖的特异性结合,GRP78/Bip的ATPase活性在这种结合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建立了能较好模拟HEV与细胞的吸附过程的p239-HepG2吸附模型,进一步发现HEV上至少具有两个细胞受体结合区域。其中一个结合力较强的区域与HEV主要中和表位区域重叠,而另一个区域结合力较弱。为阐明HEV吸附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而对细胞内的p239结合蛋白的分离鉴定则为阐明HEV的复制、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