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且支系众多,由于历史等多重原因其各支系称谓也不尽相同。分布在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及境外缅甸、泰国、老挝等地的哈尼族,多自称为“雅尼然”或“阿卡然”。国内1950年后形成了对这支哈尼支系“僾尼”的他称,也作“爱伲”、“爱尼”等,为“兄弟”之意,后逐渐演变为国内自称与他称相融的对阿卡人的称谓。阿卡人的传统住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凝聚了阿卡人建村起屋的智慧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变迁浪潮中,住屋在形制、样式、空间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转向,而凝结于住屋实体的建房习俗、建房仪式却得以相对稳定的传承。建房仪式不仅是阿卡人构建自我与整合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成为阿卡人维系人际关系和人神关系的重要纽带。自上个世界世纪80年代以来,“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将空间视野引入阿卡人建房仪式的研究之中,考察阿卡人住屋实体、社会关系和精神信仰在仪式空间的建构,成为我们更深入了解阿卡社会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帕真村委会的水河新寨为田野点。在介绍建房家庭三大家基本情况和三大家新旧院落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口述记录、现场参与等方法描述水河新寨建房仪式的整体过程,即搬家、祭地基、立柱、垫火塘和上新房仪式。进而从空间视角切入,从布局和路径两个方面解读仪式物理空间,从家族内部和外部成员的共同操演来解析仪式社会空间,而“人神鬼”的宇宙空间和“安全”与“危险”的心理空间则构建起了阿卡人的仪式精神空间。基于三大家建房仪式物理、社会和精神空间建构的分析,进一步解读建房仪式各空间的特点,即仪式物理空间的变化,仪式社会和精神空间的相对稳定,并努力探寻各仪式空间特点所形成的原因。最终,探讨建房仪式物理空间变化对于阿卡人居住环境得以改善的意义,以及建房仪式社会空间、仪式精神空间相对稳定对于阿卡人传统建筑文化活态传承、族群文化认同和空间流转平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