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出土文獻的角度來研究《毛傳》訓詁,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學者對這一傳統多有繼承,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獻對《毛傳》訓詁加以考察,其中結論或可證成《毛傳》訓詁之實、或可糾正《毛傳》訓詁之誤。第一章是對《毛傳》釋詞與解句的集中闡釋。第一節主要論述《毛傳》是如何利用聲訓和義訓來解釋字詞,其中聲訓的內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訓”“雙聲相訓”“疊韻相訓”“音近相訓”四類,義訓的內容可以概括爲“釋一詞之義”和“概括釋義”兩類。第二節主要闡釋《毛傳》如何解釋詩句,我們從解釋範圍的大小將其分爲解釋句意和串講詩句兩類。第三節首先論述《毛傳》如何使用訓詁術語;其次又討論了《毛傳》如何分析《經》文當中的語法關係,其中涉及《毛傳》對語序、虛詞的説明;最後我們討論了《毛傳》對“興”體的論述。第四節是對《毛傳》局限性的揭示,論述的焦點集中在“望文生訓”之上,根據致誤的原因本文將其分爲“因昧於古義而望文生訓”“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訓”兩類。在第二章當中,我們以出土文獻爲切入點,分別論證《毛傳》釋詞之正確性以及《詩經》中的假借字。第一節首先對學界主要觀點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論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詞,認爲《毛傳》對諸字詞的訓釋正確可從。毛《詩》作爲古文經,其間借字多見,但《毛傳》往往都能夠作出準確的解釋,所以第二節的內容主要關涉《詩經》中借字的訓釋。在這一節中,我們先後論述了“流”“履”“肅”“盬”等字,認爲諸字分別爲“摎”“禮”“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對《毛傳》訓詁的補充説明。本章共分爲兩節,第一節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獻來釋《毛傳》未釋之字詞,第二節則是對《毛傳》已釋之字詞加以補充。兩節內容皆是從吸收學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對《詩經》字詞的論證分析。其間提出“悠”爲“陶”之借字,當訓爲“鬱陶”;“委蛇”當以“蟡蛇”爲本字,本義可能指“蛇”;“彊”爲“競”之借字,當訓爲“逐”;“毛物”當爲“屯(純)物”之譌等觀點。第四章是對《毛傳》訓詁的校正。本章按照《毛傳》致誤的原因,共分爲三小節。一、二兩節分別從字形與語音入手校正《毛傳》訓詁,其間不僅佐證了“縫”爲“裘”之譌字、“廛”“億”“囷”分別爲“纏”“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暢轂”爲“象轂”之借字,還提出了“陰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觀點。此外,一、二兩節還分析了校改《毛傳》訓詁所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其間包括字形、語音、字用與文意的有機統一。本章第三節是以吸收學界最新觀點爲主要內容,由於學界對此諸例尚有爭議,故本節將其歸爲其他類,並不強行作解。在附錄部分,我們對早期《詩經》文本的形成與流傳作了幾點思考,先後探討了“早期《詩經》文本的形成與定型化”“早期《詩經》文本的流傳”“《詩經》字詞演變的原因”“《詩經》字詞演變的時間綫”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