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负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较多的WPT系统多数采用单负载“点对点”感应耦合技术,即要求供电线圈与接收设备位置正对,且不能随意移动,否则供电效率和功率将大打折扣。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负载位置偏移容忍度低、电磁泄漏严重、供电负载个数受限等,尤其不适用于多负载供电的场合。本文围绕多负载WPT系统的传输特性、谐振补偿网络、磁耦合结构这三个重要部分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解决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具体内容包括:在WPT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方面,分析了单负载和多负载情况下的系统工作特性,研究了补偿电容、磁耦合参数、工作频率及负载变化对WPT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至不同结构及参数的WPT系统分析中。在补偿网络的研究及设计方面,本文分析了四种常见的基本补偿结构的传输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变压器T-网络模型参数的多解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漏感补偿的补偿网络参数确定的新方法,该方法直观,便于理解,很容易根据所需要的外特性(如增益、恒压、恒流、阻性等)获得补偿网络的参数,有效提高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尤其适用于磁耦合结构耦合系数低的应用场合中,在单负载和负载位置固定的多负载WPT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本文对T型补偿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使发射线圈具有恒流特性的LCC型和CLC型谐振补偿方式,分析了两种补偿方式的基本原理及其传输特性,得到其设计的基本方法,有效适用于负载可任意移动的多负载WPT系统应用场合中。在磁耦合系统的建模和优化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现有磁耦合结构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磁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结构。新型发射线圈结构可在其表面获得均匀的磁场强度,使接收装置在发射平台上任意位置拾取到的磁场能量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位置鲁棒性和较小的磁场泄露。新型接收线圈采用多绕组线圈结构,可以拾取空间中任意方向的磁场能量,提高了空间磁能的利用率。本文以磁耦合系统的耦合系数和系统效率为优化目标,对新型磁耦合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效提高了磁耦合系统的位置鲁棒性、降低了电磁泄露大小并提高了效率。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设计了一台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样机。样机输入220V/50Hz,输出功率大于15W,最多可带4个负载,传输距离0-5mm,单负载工作时系统效率为51.8%,多负载工作时系统最高效率为57.7%。样机具有良好的位置鲁棒性和较小的电磁泄露。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2018年4月17日,株洲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召开全市预拌砂浆企业生产线建设进度协调会,全市所有在建预拌砂浆企业负责人汇报了生产线建设情况,并就株洲市预拌砂浆行业发展进行探讨
在DS证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合论,给出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一般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电机故障诊断.通过数据融合诊断结果与单传感器诊断结果的比较,说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初步建立脉冲激光烧蚀靶材的理论模型,根据流体动力学的质量连续性、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三个基本方程,研究高能脉冲激光照射靶材产生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采用差分法和Pchar
通过对排污收贯政策下企业执行行为的分析,表明排污收贯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同时还说明,当考虑到政策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时,最优的排污收费标准可能比完全执行收费政策条件下的收
目的阐明我国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收集全年流行区云南省血样31份;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25基因;Sang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和犬猫等动物的胆囊和胆管内,造成肝胆的一系列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估计,全球约有35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其中我国大约有1500万人感染。华
在分析了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的噪声特性基础上,提出用噪声抵消的方法来对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性进行自适应校正,针对实际图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神经网络法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EDS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Bi2O3对低温燃烧法制备的非化学计量组成的MgO-Al2O3-SiO2三元系堇青石基微晶玻璃的相变和烧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
非产科外阴阴道损伤是常见的妇科急症之一,虽不难诊治,但如延误诊治或处理不当亦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妇女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我院199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非产科外阴阴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对健康及母婴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分娩模式也从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医疗干预模式。向以母婴为中心,以母婴安全健康为主体的人性化服务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