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系重大。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湖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10个粮食尽调出省之一,全省粮食总产量在2014年突破2584.2万吨,接近1997年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全国第四,播种面积达到437.03万公顷,是自2000年以来最大值,单产达到5913kg/hm2,处于历史最高位,实现粮食生产的“十一连增”。但由于我省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是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又要保证东部粮食主销区的供给;同时制约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社会因素短时间仍然无法解决,例如粮食生产资料的相对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业财政的限制,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显现等。因此,当前对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分析和研判,探讨提高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可能方法,无论对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明晰了相关的重要概念、理论基础,然后对湖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情况进行了回顾,通过相关数据指标,判断湖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得与失。通过介绍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反映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根据现有较权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理论,结合湖北省粮食生产实际,通过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理论和派生德尔菲指标权重法,确定影响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因子,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的关联度模型科学评价各指标因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通过湖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质量表现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预测模型,预测湖北省“十三五”粮食生产表现情况。最后根据前面关联因子和数据分析,从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和产量表现两方面,综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