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状况与保健需求的调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到无生殖能力的老年期、围绕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一般发生在40-60岁之间。在这段时期,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适应不良的患者会出现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夫妻关系及健康状况。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人的寿命明显延长,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已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先,由于围绝经期妇女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已形成了对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迫切需求。而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认知不足,围绝经期健康教育有待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其次,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主要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还与种族、社会文化背景、遗传、营养结构、个体体质、健康状态、精神神经因素、生活状况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失调而影响健康,所引发的低雌激素水平相关疾病还会影响到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世界不同国家和人群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高,国内外报道50-95%不等,且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可达10余年。2005年对上海城市1124名社区妇女调查发现,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为62.37%,较高的围绝经期症状发生会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质量。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998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大城市老龄化的情况出现更早,情况尤为突出。开展围绝经期保健工作,不但直接关系到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还能为老年期健康打下基础。为了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利用政府开展全市40岁以上城镇妇女妇科普查的机会,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本地区40-60岁的围绝经期妇女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并结合妇科普查结果来全面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的生殖健康现状和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需求。研究目的:通过对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横断面调查,描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现患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需求,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分析人口学、社会、经济和行为因素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和认知的影响;探索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为掌握本社区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提高妇女对这一特定时期的保健知识的认知和社会适应,促进健康、改善生命质量、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研究以2011年7月-12月自愿前来参加社区居民妇科普查的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计划生育指导所2005年提供的上海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62.37%估算样本量,在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的20个居委会中,分别依次纳入40名40-60岁妇女为研究对象,估计样本量为730,计划纳入800人。资料收集: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所有合格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对象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围绝经期症状和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生殖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激素替代疗法、围绝经期保健相关知识和态度、围绝经期保健知识需求)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参加研究的妇女,在完成问卷调查后,再接受妇科体检。资料整理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800名合格对象,回收有效问卷737份,应答率达92.1%。1.围绝经期症状现患率及其分布特征:在完成调查的737例围绝经期女性中,有围绝经期症状者503人,占68.2%。最常发生的前五个症状为:潮热出汗(54.0%)、骨关节痛(51.0%)、性生活障碍(48.0%)、眩晕(43.1%)和疲乏(40.6%)。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围绝经期症状与年龄(p<0.001)、职业(p<0.001)及经济状况(p=0.023)等有关,50-55岁年龄组、初中以下学历、退休及下岗和收入较低的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现患率较高;不同的月经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也与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有关(p<0.001)。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后,在职情况(p=0.001)、性生活满意度(p<0.001)以及绝经与否(p=0.006)是影响围绝经期症状分布的主要因素。2.围绝经期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及保健需求:在总分为10分的知识问卷中,737例研究对象的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得分均数为7.48±2.11分,最高得分10分,最低0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经济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及是否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其保健知识得分具有差异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越高,其保健知识得分越高(OR=2.018,95%CI:1.403~2.904);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其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得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0R=1.591,95%CI:1.003~2.524);年龄,在职情况、文化程度及是否有现患疾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得分无明显影响。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中正在采用或既往采用过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仅有24例(3.2%)。在被调查的妇女中参加过围绝经期保健咨询的仅占9.2%,73.8%的妇女有意愿了解围绝经期知识。选择报刊杂志和视听媒体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的妇女分别为38.1%和30.3%。3.围绝经期症状发生与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被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得分为35.81分(标准差6.58分),最高分53分,最低15分;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文化程度、是否在职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妇女所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有所不同(p<0.001),相对年轻、文化程度高、在职以及已婚妇女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其他妇女。不同经济状况妇女的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当调查对象遇到急难情况时,会向配偶或家人寻求经济支持和帮助者占60.6%;从不参加团体活动的有15.8%。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各维度评分与kupperman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对象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越高,其围绝经期症状分值越低。SSRS总分的r=-0.370,p<0.001;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r值分别为-0.398,-0.242,-0.315,其中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性最高。4.妇科疾病患病现患情况:被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为71.9%;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是子宫肌瘤,为40.7%,其次是老年性阴道炎,占15.5%。乳腺疾病患病率最高的是乳腺小叶增生,占69.5%。结论:1.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高,严重影响着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除临床治疗外,应加强健康教育及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2.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知识和健康意识薄弱,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高围绝经妇女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3.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帮助妇女更好地度过围绝经期,要进一步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4.应重视围绝经期老年性阴道炎、子宫肌瘤、乳腺病变等疾病的防治。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强围绝经期妇女对妇科疾病防治的认识。
其他文献
网络廉政反腐被学者朱新称为“治理腐败新路径”,其认为“互联网廉政反腐”克服了传统方法治理腐败中的不足,塑造了政府的廉政形象,增强了公民对党和政府治理腐败的信心和认
地震是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力极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安全,已为我国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科技界也极其重视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震后修复工
药学服务是药师所提供的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合理药物治疗为中心的相关服务。全程化药学服务是在整个医疗卫生保健过程中,在任何场所,在预防保健、药物治疗之前和过
交通运输行业是仅次于建筑的第二大铝消费领域,近年来,在铝消费中所占份额基本保持在16%-17%。安泰科预计,2015年中国交通运输领域铝消费量将达到590万吨。安泰科认为,汽车制
本文讨论名形词类的转变问题。首先把词义分为两类: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名词的性质义从强到弱的序列是: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专有名词。认为名词的性质义是名转形的
<正> 自秦汉以降至于清季,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胡"族)与汉族之关系史,笔者以为,大概可分作三个时期:秦汉——北朝;隋唐——元;明——清。纵观三个不同时期之"胡"汉关系,几乎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良好的光学、化学、电学、催化、磁学、机械性能,在新型催化剂、防止团聚、防止光降解、光子晶体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成为为材料科学
印章不但有独特的凭信作用,也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公文用印制度是国家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时期公文用印制度都呈现出各自时代特色。本文对我国古代用印制
管道输送是油气输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成本低、安全、效率高等优点,管道输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油气输送管道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油气输送管网。我
现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自201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适用中发现对部分条款的内容在理解上有争议。鉴此,本文对该标准中的"须手术治疗""跨部位的单条软组织创口或瘢痕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