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在中国作为一种语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作为一门学校课程的发展历程却仅有短短百年的时间。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英语课程被正式列入学制。中华民国建立后,虽然政府废止了清末的教育制度,颁布了符合中华民国宗旨的课程标准,但英语课程被保留了下来,并作为必修课在中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选题以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业促进中学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和观点概括如下:为了促进中学英语教育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学校将目光聚焦在了教科书的选择上。教科书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指挥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讲解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为毕业后的升学和工作带来双重益处。当时教育部虽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并未对中学英语教科书的版本作出统一规定。这给教育出版业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在清末就颇有名气的商务印书馆凭借着丰富的人才资源、独到的经营宗旨和高质量的出版物频频打败竞争对手,成为教育出版业的领导者和风向标。但中学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方法不当、教科书选材不贴合实际等原因,民国时期中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距甚远,商务印书馆实施一系列举措旨在为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已任,于1902年成立编译所,广纳人才,下设英文部,组织专人编写英语教科书和杂志。这些优秀的教科书编写人员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教育发展潮流,根据当时最新趋势和社会需要编写教科书。随着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学英语教育的形式也开始发生转变。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教科书可知:教学形式由翻译法变为直接法;教科书选材也由“重文”转变成“重语”,尤其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对英语教员的教学水平提出更多要求。除出版英语教科书外,商务印书馆还创办教育类和英语类杂志以辅助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教育杂志》为学者讨论教育界热点话题提供平台,他们对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未来走向展开激烈讨论,争论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英语课程是否应为必修、英语教学法改革和英语教员的师资训练问题。无论是赫赫有名的英语专家还是默默无闻的英语教员可各抒已见,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英语类杂志更是对中学英语教学起补充作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商务还开办了英文函授科,目的在扩大英语学习群体,服务于社会。商务印书馆的成功为当今教育出版机构树立了榜样,只有不断提高编辑队伍水平,不断适应学校教学改革和社会需求,开辟出更多创新型发展道路,才能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行业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