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发展的同时,教育结构性矛盾突显,一些存在教育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职业性大中专院校与普通院校数量比例失调的矛盾等等,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实践与学生体质健康也出现反差,具体表现在:体育课对学生体质的效果不够明显,常规体育课存在难以达到学生锻炼身体应有的负荷。经过多方面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近视率较高。“阳光体育运动”是2007年4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其最终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具体的实现途径为: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和掌握两项基本的运动技能。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开展之时受到种种因素的阻碍,如应试教育影响、场地器材限制等等。因此研究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学生体质的提高而言则具备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学调查法,以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软、硬环境的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分别从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宣传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学校体育运动的安全机制、阳光体育运动的督导评估机制、体育考试制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旨在揭示出上海市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不足,制定促使该项运动健康开展的制度。通过调查发现具体结论为:一、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不充足,两项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待提高。二、学校体育经费不够充足。三、体育考试制度没有与阳光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四、阳光体育运动督导评估的制度化程度较低。五、学校为保障体育制度开展的安全措施与力度不够。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上海市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坚持宣传力度,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宣传的长效机制;引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机制,建立健全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督导制度、面向社会公布学校的体育工作、将体育工作做为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不良的黑名单制度,建立学校体育教师人才的流动制度,建立从学生、班主任、体育老师到学校管理层的奖惩体系,形成有章可寻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体育中考制度,扩大阳光体育运动的资金来源,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