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呼吁公共电视在中国诞生的声音经久不断。致公共电视多年来未能在中国确立的根源所在,以及将来发展公共电视的路径构想,成为其中的关键问题。英国BBC和美国PBS因代表两种公共电视发展模式的典型,则在相关问题讨论中成为借鉴的范本。本研究采用质性为主的文献研究法、区域比较法、个案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具体探讨中,本文以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亦即政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作为研究框架。在将“公共利益”分解为政治福利、经济福利、社会和文化福利三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产业绩效、公共服务三个指标。同时,从观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来考察和解析“公共电视”。中国广电业在发展起点上确定了“事业”属性,这与西方公共电视理念在价值取向上有重合之处。但差异在于,西方公视理念在价值取向指标中始终以公共服务为首要指标,先于政治宣传和产业绩效指标;而中国电视的“事业”属性则将政治宣传和公共服务指标混淆于同一概念中,并以前者为首。其后,中国电视发展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思维下,产业绩效指标被引入到价值取向中,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公共服务指标在事业、产业的双重矛盾中进一步被消解。与中国电视产业化相类似,英美公共电视亦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遭遇新自由主义主宰下的商业化冲击。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相应的体制或策略变革中,英美仍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公共服务为首的价值取向,并在商业与公共并重的二元广电体制中扩大了公共服务的范畴。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电视在亦不缺乏回归最初“事业”属性中公共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包括广电集团化趋势、西部频道、农村频道、公共频道,以及完全“去商业化”的重庆卫视等。但因价值指标之间的混淆与冲突,致使制度、物质层面难以配套,这些探索均未能成形为公共电视。在总结英美模式的可取经验,以及考察亚洲地区的范例(日本NHK、台湾PTS)之后,文章对公共电视的“中国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观念层面,除了事业与产业之分外,还要将事业属性中的政治宣传和公共服务厘清。制度层面,根据宣传、公共服务和产业三个指标进行分类改革,将现有广电集团分立为两种性质的广电集团;并在财源和监管机构上分类对应,同时加强立法保障。物质层面,加强节目内容呈现的品质和多样化,确立节目内容评估体系,以及从业人员自律等。文章最后强调,公共电视的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过程,应以开放视角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