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反复才得以实现的,这是时代思潮的影响和他的个人愿望支配的共同结果。在隐居之后,他经受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以前贤为榜样,保持了自己的节操。魏晋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思潮,是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陶渊明与佛教。我们通过对于陶渊明具体作品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他虽然与庐山慧远佛教集团有交往,对于佛教有所了解,但是从根本上是不相信佛教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他的委运任化的观点是直接来源于庄子和魏晋玄学,更是反击佛教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的思想武器。 三、陶渊明与道家、玄学和道教。陶渊明对于庄子、魏晋玄学的王弼、稽康、阮籍、郭象等人思想作了选择性的吸收,形成了委运任化的思想,成为其批判世俗、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虽然偶有养生之举,但是根本上是不相信道教的长生不老之说的。 四、陶渊明与儒家。从时代思潮和生平著述两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陶渊明思想复杂,但是其行为上大体符合儒家的准则。 五、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和文化史意义。我们从陶的一生行事和著述来看,因为他富于热情,近于人情,我们应当相信他的思想深处,是儒多于道。当时的思想潮流是佛玄合流,儒家信仰减弱,应当说,陶渊明的这一人生选择确实迥乎世俗,所以当时难以有人理解。只有到了宋代禅宗大兴,儒释道文化真正交融以后,才真正迎来了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高潮,这相当典型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追求超越道德、宗教的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的特征。所以,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确有“孤明先发”的地位和意义。
其他文献
杜娜叶夫斯卡娅认为,只有重新考察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价值,才能找到“马克思的原始基础”所在,即贯穿于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新人道主义”。为此,她发掘了黑格尔“否定
“感性”作为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由于传统西方哲学的影响和近代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发展,长期以来被赋予直观性、受动性等机能层级的含义。这种对“感性”的抽象化理解,不仅
文章分五个部分。除“前言”部分交代本文选题意义和写作主旨、“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以外,其余三个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孟子性善思想进行了新的探
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1886-1965,又译为保罗·田立克),是20世纪哲学和神学两大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既有现代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有带着传统色彩的基督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