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腙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亚结构(-NHN=C-)的特殊的席夫碱,研究表明腙类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杀虫、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理活性。另外,其具有的独特的较强配位能力和多样的配位形式可以衍生出很多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近年来腙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检验试剂等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自由基损伤学说,过多积累的自由基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加快其进程。因此,结合对腙类化合物研究过程中发现其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强、毒性低等特性和优点,寻找更为有效的可供临床使用的腙类抗氧化剂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鉴于近年来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可抑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药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结合目前的研究发现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以及其在配位能力上的优势,我们非常希望从中找到能抑制包括MBLs在内的新的抗菌药物。 结合文献报道和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工作,本课题拟通过合成系列磺酰腙类化合物,并考察其抗氧化能力、抗菌活性以及抑制金属β内酰胺酶的作用,以期发现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一、芳香磺酰腙化合物的合成 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以芳香取代磺酰肼和醛(酮)通过亲核加成-消除反应缩合制得目标化合物。 结果:合成出8个芳香磺酰腙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NMR、MS分析确证。 结论:参考文献方法成功合成8个芳香磺酰腙类化合物。 二、芳香磺酰腙类化合物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方法:采用DPPH法评价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评价待测化合物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 结果:所有的待测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中LQN-1、LQN-2、LQN-5的IC50接近Vit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与VitC相当,而其他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则相对较弱;目标化合物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OH作用,其中LQN-8>>LQN-7>LQN-2>LQN-5≈LQN-6>LQN-1>LQN-4>LQN-3,但活性均低于VitC。 结论: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作用,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析,其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大小主要与邻甲氧基或乙氧基苯酚的结构特点相关。在苯环上引入卤基可显著增强酚类化合物的抗羟自由基·OH能力,尤其在酚羟基邻位引入溴原子。 三、芳香磺酰腙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ATCC25922、绿脓杆菌ATCC27853的抗菌活性。 结果:目标化合物中,除了LQN-8在128μg/ml浓度水平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外,其他合成化合物对各种细菌的MIC值均大于128μg/ml。 结论:目标化合物对测试菌抗菌活性不理想。四、芳香磺酰腙化合物体外抑制L1型酶活性研究 方法:从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710中提取L1型金属酶粗液,以头孢硝噻吩(Nitrocefin)为指示剂测试目标化合物体外对L1型酶的抑制作用。 结果:目标化合物中LQN-1、LQN-2和LQN-8对L1型酶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在1.25mmol/L浓度水平时抑制率分别为28.76%、53.05%和31.73%,其他化合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结论:目标化合物对L1型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