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言语交际中,特定词汇不仅能传递出本身的词汇意义,语用因素也赋予词汇特定的语用功能,形成特定的语用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比其词汇意义缩小或者扩大。对此,哲学、语义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但目前对该现象的研究尚不系统,本文尝试着从顺应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综合性研究。为此,我们将以使用中的英汉词汇为基础,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词汇扩充即词义缩小与扩大。词汇语用学是二十世纪末在国外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Blutner,1998),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为缩小编码意义与交际意义之间的差距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交际中词汇的编码意义和交际意义存在的不一致性,探讨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词义缩小与扩大的过程。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是语用学的综观论,包含了语言使用过程中意义构建的社会、认知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一旦被使用,选择就会发生。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应该得到顺应。作为字面词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词汇语用充实是一个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语言顺应过程,是语言选择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对心理、社交和文化世界顺应的必然结果。此外,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是动态的过程,并表现出使用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顺应论讨论的是语言的动态交际理论,有了这一理论,语用学就有了一个连贯的、合理的分析框架。本文正是基于顺应理论,通过典型的英汉例子探讨动态语境中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顺应论对词汇语用现象的理解过程:在不同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依据语境信息构建临时语境,结合适当的百科知识,做出适当顺应,依据语用触发语选择特定的语言方式,对词汇的编码意义进行语用收缩与扩大,从而构建临时语义,明确说话者的意图,使交际双方在策略选择上达到相互顺应。本文也涉及了英汉词汇语用充实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顺应论的框架下,词汇语用充实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词义理解过程基本相似,但文中涉及的汉语例子基本上是流行语而英语例子则是日常用语,这说明了词汇语用充实在说英语的国家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综合教学法,帮助学生创建适当的临时语境,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及认知等因素,以促进词汇学习,提高词汇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