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融合改良几株生防放线菌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sk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现有生防放线菌的综合性状,试验将本研究室分离保存的3种各具不同优良性状的生防放线菌F46、SC1和SC11作为亲本,开展双亲和3亲本的原生质体融合,通过研究,获得了综合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型高效生防菌株。以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研究了Gly、蔗糖、酶的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酶解时间及灭活时间。结果表明,3个菌株培养液中加入Gly和蔗糖的质量浓度均以0.5%和30%为宜。对菌株SC1和SC11,分别用10mg/mL和15mg/mL溶菌酶酶解60min和100min较合适;对菌株F46,以蜗牛酶(10mg/mL)和溶菌酶(10mg/mL)体积比为1:1的混合酶液酶解75min为宜。菌株F46在55℃条件下热灭活45min;菌株SC1和SC11则需在55℃条件下热灭活15min。菌株F46、SC1和SC11的紫外灭活时间分别为16 min,2 min和3min。根据以上的优化条件,以两个亲本和3个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经过数次试验,依据菌落的形态、大小等形态特征,从再生培养基上分离获得35株再生菌株,通过6次继代培养,得到遗传稳定性较好的7个株菌。再经过皿内拮抗试验以及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进行复筛,最后获得3株在不同方面优于亲本的融合子F1-1、F11-2和A-1。推断融合子F1-1是由菌株F46的原生质体紫外灭活和菌株SC1的原生质体热灭活融合得到的;融合子F11-2是由菌株F46的原生质体热灭活和菌株SC11的原生质体紫外灭活融合得到的;融合子A-1是由菌株F46的原生质体热灭活、菌株SC1的原生质体紫外灭活和菌株SC11的原生质体紫外灭活融合获得的。对于这3株融合子,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产孢量等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融合子与亲本菌株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别。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以亲本菌株为对照,F1-1不但兼具有亲本F46和SC1的条带,而且还产生了新的条带;F11-2具有亲本F46和SC11的条带,且与SC11的条带特征相似;A-1具有亲本F46和SC11的条带,但不具有亲本SC1的条带特征,且与SC11条带特征相似。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分子方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分析,推断出F1-1是F46和SC1的融合子;F11-2是F46和SC11的融合子;A-1可能是F46和SC11的融合子。
其他文献
梨腐烂病是我国梨树上的一种重要的枝干病害,在北方梨产区发病严重的梨园常造成大量死树或毁园,病菌侵染梨树后导致细胞壁降解而表现树皮腐烂症状,但有关梨腐烂病菌果胶酶基
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 HRO-C48分离自油菜根际,是一株产吲哚乙酸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主要通过产几丁质酶、蛋白酶和抗生素硝吡咯菌素等抗真菌因子抑制植物病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