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β3-10-KLH对AD转基因鼠痴呆期疗效探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目前导致痴呆最主要的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和记忆缺失,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以及突触功能障碍等。在AD的发病机制中,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he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占主导地位,即早期Aβ的形成积累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随着Aβ在脑内不断聚集,可引发神经退行性级联反应,包括突触损害、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伴随的炎症反应、神经元离子稳态破坏、氧化应激损伤、激酶/磷酸酶活性改变以及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等,最终导致突触衰竭和神经元死亡,从而导致认知障碍。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出现在AD病程的早期,也是A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可导致导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形成,ATP产生下降,突触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等病理改变。同时,以微生物群-肠道-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 Axis)为基础的肠道微生物失调理论也为A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双向微生物群-肠道-脑轴是肠和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由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构成。由于该轴的双向作用机制,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可调节大脑功能和行为,同样脑内的病理改变也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已有研究证实,A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落构成与健康人群有所差异,且AD动物模型中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也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因此,A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改善AD肠道菌群也成为了 AD治疗靶点研究方向之一。目前针对AD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临床药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包括多奈哌齐和卡巴拉汀等)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抑制剂(美金刚)已被证实可改善AD的认知障碍症状,然而却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更无法逆转潜在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近年来,针对Aβ的免疫治疗成为了阿尔兹海默病最具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Aβ免疫治疗主要使用合成肽和单克隆抗体来降低大脑中的Aβ负荷,从而改变疾病的进程。然而自2002年首个Aβ主动免疫疫苗AN1792进入临床试验以来,大多Aβ免疫治疗相关临床试验均由于炎症反应等副作用的出现以失败告终。因此,为了避免副作用的出现,同时保存多肽的免疫原性,我们课题组前期以Aβ3-10肽段为基础,将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KLH)偶联在短肽的C末端,构建了 Aβ3-10-KLH合成多肽,用于对AD转基因小鼠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前期的研究表明,应用Aβ3-10-KLH早期免疫AD转基因小鼠,可诱导转基因小鼠体内产生高浓度的抗Aβ抗体,预防Aβ的形成,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Aβ3-10-KLH对于已形成Aβ是否可以清除,即对于已出现痴呆是否具有治疗作用,仍未完全明确。此外,前期研究关于Aβ3-10-KLH对于AD其他病理机制的影响也尚未涉及。故本研究将Aβ3-10-KLH应用于6月龄APP/PS1小鼠,分析Aβ3-10-KLH是否能(1)清除APP/PS1小鼠脑内已经形成的β淀粉样蛋白;(2)改善线粒体功能;(3)改变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研究方法:1、Aβ3-10-KLH合成多肽为Aβ3-10多肽与血蓝蛋白(KLH)偶联合成,该步骤于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选用6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β3-10-KLH组(实验组)和APP/PS1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Aβ3-10-KLH合成多肽,阴性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PBS缓冲液。另外选取6月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自小鼠6月龄起,每两周免疫一次,共进行6次免疫,于8.5月龄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3、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Aβ抗体的浓度。4、通过水迷宫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5、通过ELISA、免疫组化检测及硫黄素S染色,检测脑组织内不同聚集形式的β淀粉样蛋白。6、通过TUNEL染色,检测小鼠脑内神经元凋亡。7、通过ELISA、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内Prep水平、线粒体内Aβ水平、线粒体形态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的活性。7、通过小鼠粪便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小鼠肠道微生物丰度及结构的变化。结果:1、Aβ3-10-KLH诱导6月龄APP/PS1小鼠体内产生高浓度抗Aβ抗体。2、Aβ3-10-KLH多肽免疫改善了 APP/PS1小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3、Aβ3-10-KLH免疫后,APP/PS1小鼠脑内Aβ1-40、Aβ1-42、Aβ寡聚体及老年斑均有所减少。4、Aβ3-10-KLH免疫使APP/PS1小鼠脑内神经元凋亡减少。5、Aβ3-10-KLH免疫后,APP/PS1小鼠线粒体内Aβ减少,Prep表达升高。6、Aβ3-10-KLH免疫后,APP/PS1小鼠脑组织内ROS和MDA表达水平下降、MnSOD表达水平升高。7、Aβ3-10-KLH免疫后,小鼠皮层和海马区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1、MFN2、和OPA1)表达升高,线粒体裂解相关蛋白(DRP1、FIS1)表达下降。8、Aβ3-10-KLH免疫后,APP/PS1小鼠脑组织内CCO和SDH表达升高。9、Aβ3-10-KLH干预后,APP/PS1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了改变,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结论:1、应用Aβ3-10-KLH免疫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即小鼠脑内已经出现AD相关的病理改变之后对其进行治疗,末次免疫结束后,小鼠体内产生了高水平的抗Aβ抗体。2、Aβ3-10-KLH改善了 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3、Aβ3-10-KLH有效结合并清除了 APP/PS1小鼠体内不同聚集形式的β淀粉样蛋白。4、Aβ3-10-KLH抑制了 APP/PS1小鼠脑内神经元凋亡和缺失。5、Aβ3-10-KLH减轻了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6、Aβ3-10-KLH改善了 APP/PS1小鼠脑内线粒体功能。7、Aβ3-10-KLH免疫后,APP/PS1小鼠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轻度胎盘低灌注(Mild intrauterine hypoperfusion,MIUH)是多种孕中期母胎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包括宫内生长受限、双胎输血综合征、胎盘血管瘤以及子痫等等,对于母胎健康造成威胁。虽然轻度胎盘低灌注直接导致胎儿死亡的机率较低,但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孕中期受到MIUH影响的新生儿,其远期的学习记忆功能将会出现损伤。因此,研究孕中期MIUH暴露对于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具有重
目的:恶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60%,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使其难于根治、易复发。近年来,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在不断改善,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患者死亡率极高。由于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使临床中抗血管新生的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疗效。近年来,对胶质瘤VM的分子调控网络及相应的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研究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用于SCI大鼠治疗,可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抑制IL-1β分泌。小剂量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作为一种物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丧失、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约占60-80%。AD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外老年斑(由β-淀粉样多肽(Amyloidβ,Aβ)沉积组成)、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广泛的神经炎症(
目的:利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引流术(EUS-guided gallbladder drainage,EUS-GBD)的经口胆囊镜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取石、活检等胆囊介入治疗,术后胆囊与上消化道间形成的瘘道强度严重影响后续经口胆囊镜操作的成功率。然而目前对瘘道形成时间及相关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将利用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EUS-GBD术后瘘道形成过程、调控因素及作用机制。为确定EUS-
目的: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密切相关。减轻体重是目前被证实治疗NAFLD唯一有效的方式,减重手术对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代谢手术对NAFLD的作用存在争议,且深层次的机制尚不清楚。首先明确健康成年人及肥胖合并NAFLD患者血清中明确hsa-miR-200c-3p与双特异性磷酸酶-1(dual spe
目的:肥胖症人群越来越庞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也在不断增加。NAFLD作为一种多重发病机制的疾病,首要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性的降低体重,其它治疗的主要作用方向包括改善细胞代谢,拮抗细胞应激与凋亡,拮抗炎症反应及抗纤维化治疗等。减重手术不仅可以通过降低体重来改善NAFLD,在重塑氧化应激平衡和缓解炎症过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近年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极大的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预后,但是仍有许多冠心病病人的预后不佳。此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异比较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深入了解这种疾病的分子机制,对于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是非常重要的。冠状动脉血
背景:肺癌是目前全球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达73.33万人,占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17.08%,死亡病例达61.02万人,占癌症死亡病例总数的21.68%。目前肺癌的治疗整体情况仍不理想,各项研究仍有待于开展。Rac家族小GTP酶3(Rac family small GTPase 3,Rac3)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21k D的小G蛋白,属于Rho家族中Rac家族成员,该家族被认为是
目的:目前我国的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由于复发后不易手术、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安全。虽然,已经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高危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仍然无法解释部分HPV始终阴性的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原因。宫颈癌虽然已经实现了三级预防,但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依然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杀手之一,尤其对于HPV疫苗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