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部大豆育成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关联分析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我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一直作为油脂、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以及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业的原料。东北不仅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我国大豆育成品种数目最多的生态区,于1923年到2005年间育成品种646个,占全国育成品种数的49.69%,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育成品种是在特有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可以作为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从表型方面和分子方面对育成品种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掘高价值的种质及基因,对开展育种工作具有十分
其他文献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黄籽与黑籽类型相比,具有种皮薄、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广泛关注。目前,黄籽甘蓝型油菜品种极少、种质资源有限,育种难度很大。培育遗传简单、性状稳定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十字花科等植物器官组织表面着色的重要成分。同时,黄酮类化合物也是公共苯丙烷途径核心分支
合理的栽培措施是保证水稻正常发育和高产稳产的关键。双季稻种植增加了收获面积,其周年产量比单季稻高,因此发展双季稻是目前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双季稻生产易受栽培措施的影响,尤其是秧龄。为了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4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进行。试验采取裂裂区设计,主区为两个秧龄,副区为三个移栽密度,副副区为两个播种密度。本试验的目的是:(1)比较不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