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性、不确定性和非神圣化—论《美国牧歌》的后现代特征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g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的关于一个美国犹太人生活经历的小说,主要以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为历史背景。有评论者注意到其内部情节一反常态地采用了非直线性结构,也有批评者们对小说的内容颇有争议,而引发这些疑问的原因却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将运用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理论,对《美国牧歌》的文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叙事的形式、人物塑造以及主题上的后现代特征试解读作者特殊写作手法背后的真正意图。  首先,本文将利用哈桑有关碎片性的理论,通过小说叙事秩序的非连续性,情节的任意性和开放性,以及突然变换的视角说明小说呈现出的后现代叙事形式的碎片性。传统小说中的时间顺序在这部小说中不再明显,任意和开放的情节反映出历史是不连续且破碎的偶然事件,突然变换的视角也打破了叙事的衔接性。碎片的叙事形式不仅映射出社会的混乱,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支离破碎。  其次,本文借助哈桑的后现代的不确定性理论分析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通过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探究作者塑造反传统的不确定形象的原因。不确定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人们对世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即对传统认识论的怀疑,同时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中传统道德评判标准的失效。  最后,运用哈桑提出的要对一切传统权威和正典去除神圣化,对小说主题非神圣化的研究,主要是非神圣化在消解传统权威方面的体现,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父权,以及对理性和激情二元对立的解构与消解。对权威的攻击与颠覆体现了作者对统治社会的传统权力的质疑与批判。  总之,《美国牧歌》在叙事形式、人物塑造以及主题上都表现出了与哈桑的后现代理论相一致的写作特征。叙事形式的碎片性,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和对一切的消解力量不仅揭示了罗斯的后现代意识,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人心理的不确定性和西方道德危机,对研究罗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和创作主题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时间在福克纳小说中极富张力的表达和作者对各种时间变体的描述受到了批评家们的一致关注。福克纳所讲述的是时间带给人的伤痛,是人们面对变革时的焦虑,而他本人对时间的看法都
约翰·斯坦贝克于1939年发表的其最享盛名的著作《愤怒的葡萄》为他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这部内容饱满,主题深远的小说自一出版就备受瞩目,作品相关的批评和研究也不胜枚举。评
摘要 在中国民间年画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稳定而独立的审美体系,而色彩审美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审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与中国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最具民族艺术特色的审美规范,民间年画的色彩审美具有鲜明、直观等特征,但自汉代以来,民间年画的总体色彩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本文以现代视角,对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征予以分析,并对民间年画在现代科技、装饰材料下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