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中国情境下,由于制度环境的约束使得控制权转移的交易成本较高,长期抑制了国内控制权市场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修订等外部环境的变迁,降低了控制权转移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激活了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导致上市公司面临的控制权威胁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公司控制权之争层出不穷,如“鄂武商”控制权之争,雷士“兵变”,“宝能入主万科”等。为应对与日俱增的收购威胁,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来保护公司控制权。然而,限于经济法律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约束,国内有关反收购的研究尚不成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缺乏应对敌意并购的事前保护控制权的机制设计以及反收购策略的适用空间较小等方面。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反收购防御策略对于面临外部控制权威胁及外部融资所导致股权不断被稀释的公司创始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引言、文献回顾、案例概况、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反收购的文献进行梳理,确定文章研究的方向与必要性。其次基于反收购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对伊利公司采取反收购策略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案例的了解,分析伊利反收购的动因,采取的反收购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反收购策略是否有效。同时分别从市场反应,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三方面对伊利采取反收购策略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本文在案例分析中加入了制度环境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更为全面地分析了公司在选择反收购策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首先,经营绩效良好且股权分散的企业容易被敌意并购,但企业灵敏的危机意识会增加反并购的应对时间;其次,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并购方的资金来源会影响反收购策略的选择;最后,多层次策略也为反并购成功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敌意并购事件的发生也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反收购意识,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在面对敌意收购时应根据公司特点采取合适的反收购策略。政府也应该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完善市场环境,制定新政策来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