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遗传变异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世界及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AD困扰着我国数百万家庭,因此针对AD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芯片及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对AD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深入,然而72%的AD遗传因素仍然未知,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AD,因此,深入探寻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可控环境因素,可为AD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组、转录组、影像学、病理学、社会环境、生理环境等多组学数据。在遗传因素研究方面,深入研究了AD相关的遗传变异显著富集的生物学通路、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异质性、调控的靶基因及其对病理特征的影响。在环境因素研究方面,深入研究了AD相关的社会和生理环境因素。
  针对72%的AD遗传因素未知这一研究现状,本文提出样本量增大有助于发现AD潜在遗传因素的观点。为验证这一观点,本文基于大样本量的GWAS数据和599个非独立的AD遗传变异(P<5.00E-08)为研究对象,识别了AD相关的生物学通路,进一步发现了免疫、脂类代谢生物学通路与AD的相关性、5个细菌及病毒感染相关的生物学通路与AD的相关性,其中包含Herpessimplexinfection(单纯疱疹病毒,hsa05168)、Tuberculosis(肺结核,hsa05152)、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Epstein-Barr病毒,hsa05169)、Staphylococcusaureusinfection(金黄色葡萄球菌,hsa05150)、InfluenzaA(A型流感病毒,hsa05164)。以上研究发现为深入理解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针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的AD遗传变异全部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且其功能未知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假设,即位于基因组非编码区的AD遗传变异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行使其生物功能、影响AD病理特征。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从599个非独立的AD遗传变异中选取22个独立的AD遗传变异,首先对22个AD遗传变异进行表观遗传学功能预测分析,发现AD遗传变异在外周血中激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22个AD遗传变异中,11个AD遗传变异(rs35349669、rs6733839、rs10948363、rs11771145、rs2718058、rs28834970、rs2373115、rs983392、rs10498633、rs6656401、rs190982)在外周血中显著调控靶基因表达、5个遗传变异(rs6656401、rs1476679、rs9331896、rs10838725、rs7274581)在认知正常个体脑组织中显著调控靶基因表达、2个遗传变异(rs6656401和rs2373115)在认知障碍个体脑组织中显著调控靶基因表达。基于病理学数据研究,发现仅rs190982变异对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D遗传变异倾向于在外周血中调控靶基因表达,为深入理解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针对AD相关遗传变异在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中存在不一致性的问题,本文从22个独立的AD遗传变异中选取rs3851179、rs3865444、rs2373115、rs11767557变异,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大样本数据分析,评估上述AD相关遗传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AD易感性,同时比较其在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中的遗传差异,发现rs3851179变异在中国人群中和AD显著相关、在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中不存在群体遗传差异,而rs3865444、rs2373115、rs11767557变异在中国人群中与AD无显著关联、且在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中存在群体遗传差异。基于以上发现,可以得出群体遗传异质性是引起中国AD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为深入研究我国AD特异遗传变异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AD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这一假说,本文在以上遗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影响AD的社会和生理环境因素。基于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和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了社会和生理环境因素(个体教育程度、血液中钙水平和维生素E水平)对AD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般人群中,个体受教育年限每增加4.2年、个体患AD风险减少大约35%;血钙水平每增加0.5-mg/dL、个体患AD风险减少大约44%;个体维生素E水平的高低与AD风险无显著因果关联。以上发现为AD可控风险因素的识别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
  综上,本文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研究了AD相关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因素方面,研究发现:AD遗传变异显著富集在免疫、脂类代谢、细菌及病毒感染通路中;AD遗传变异倾向于在外周血中调控靶基因表达;AD相关的遗传变异在中国和欧美人群中具有群体遗传差异性;在环境因素方面,研究发现较长的受教育年限和较高的血钙水平有助于减少个体罹患AD的风险。以上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AD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空气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点源和非点源),且传输速度快,在控制和预防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已经卓有成效,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仍是难题。芳香烃是VOCs的重要构成之一,且是公认的高污染、有毒性物质。苯系物,广义上是芳香烃,但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苯、甲苯、乙基苯、二甲苯这四种。为了实现有效的空气净化,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策略,实现苯系物的高效
学位
为了解绵阳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12月—2021年2月连续一年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监测,并基于气象和其他相关空气质量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和质量浓度季节和日变化水平,及细颗粒与冬季雾霾形成的关系;对PM2.5和PM2.510中8种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OC、EC)进行了测定分析,识别了污染特征及形成的主要驱动化学成分;并结合PC
传统耕作导致的土壤再分配过程与机理已有较好的认识,但是,有关新型粉垄耕作将传统的翻耕碎土改成垂直旋削碎土对土壤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为了全面认识耕作引起的土壤再分配机制和明确粉垄耕作技术在紫色土丘陵区的适应性,本文采用铝块示踪、模拟耕作、地形测量技术、典型元素指示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查明粉垄耕作对土壤垂直再分配的作用及耕作深度变化下土壤水平再分配特征,阐明坡度与机具走向对土壤位移及耕作侵蚀的影
学位
雪宝顶流域以高寒地区钙华地质景观闻名于世,不同类型钙华沉积体结合流域内丰富的水体、森林、峡谷等地貌环境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流域内九寨沟、黄龙沟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两处钙华世界自然遗产地除拥有巨大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由于地质运动、旅游压力等影响,钙华景观出现彩池边石坝坍塌开裂、滩流沙化、局部出现大量钙华变黑等现象,引起各方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补充现有
人工湿地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深度脱氮处理技术,湿地填料是影响脱氮效率的关键。已有研究发现火山岩是良好的脱氮填料,但当前关于的研究多以模拟废水为实验用水,采用实际生活污水的研究鲜有报导。本文以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为实验用水,通过摇瓶实验研究和TOPSIS评价模型等分析系统评估了我国8个不同地区火山岩(Volcanic Rock,VR)的脱氮性能;以砾石(Gravel)填料为对照,对比研究了206天内人
学位
苯胺黑药和菲作为常见的选矿药剂和多环芳烃污染物,因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都不容忽视,所以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目前微生物法处理苯胺黑药和菲因为其绿色廉价、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筛选菌株对苯胺黑药进行处理,使用非金属矿作为载体,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对苯胺黑药和菲污染进行治理。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伯克霍尔德菌属和肠杆菌属以及购买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本论文的实验菌株。通过对菌株
学位
我国是电解金属锰生产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的96%。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电解锰渣,随着金属锰需求量的快速增加,电解锰渣也随之迅速增加。我国电解锰渣堆存量超过1.6亿吨,且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00万吨。电解锰渣夹带大量的可溶硫酸锰,本身也含有少部分难溶锰。此外,在堆存的过程中,因空气中氧及微生物的联合作用,硫酸锰也会转化高价的难溶锰。如何高效地回收电解锰渣中的锰,在减少锰资源损
学位
随着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火电厂产出的固体废物——粉煤灰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将粉煤灰作为辅助胶凝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已成为粉煤灰资源化处理的主要途径。相比原粉煤灰,将粉煤灰细化更有利于其在水泥浆体中发挥活性,提高浆体的抗压强度。然而,不同粉磨工艺所制备的粉煤灰其粒度分布、表观形貌等物理特性存在差异,导致粉煤灰-水泥复合浆体性能表现不同;同时,粒级配比对复合浆体的填充效应
该文基于水中氯醛污染的现状及HO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通过对pH值、反应时间、药剂投加量、氯醛浓度、反应温度等影响因素的考察及对反应产物的分析,探讨了各种HO反映体系除氯醛污染的效能.KMnO/HO体系与铁—HO体系除氯醛效果显著、反应迅速、反应条件温和.KMnO/HO降低了体系的TC与TOC,可使1.73﹪的5mg/L的氯醛完全脱氯,产物主要为氯仿、甲酸盐.相同氯醛浓度时,HO/Fe体系对TOC降低
学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缓慢进行性丢失引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INK1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D的发生。PINK1能够通过参与线粒体呼吸和线粒体自噬过程进而调节线粒体功能。目前,有关PINK1基因缺失对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还未见文献报道。为了探讨在炎症反应过程中PINK1缺失对胶质细胞中促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对胶质细胞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