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综合性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国家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保证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医学进步等的重要工具。医院集中了卫生系统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卫生资源,因此医院的平稳发展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系的重点问题。工作人员是医院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医院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更是构成医院各种医疗活动的主体。因此,人员的合理配备对医院的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综合医院目前人力配备主要是依据卫生部1978年公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这个草案主要是根据医院床位数对医院的人员进行配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成为搞好医院的整顿和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指导性文件。但到目前为止,草案已试行了32年,在这30多年中,我国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医疗机构向现代化医院发展,高新的医疗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大力提升。因此该草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的变化,各级医院对重新核定医院编制人员规模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基于上述背景,课题组选取北京、山东、江苏、福建、山西、陕西等6省市的33所二级和三级医院进行调查,旨在解决以下问题:①全国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②分析二级和三级医院在1987年、1997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情况;③分析医院现有投入水平下的整体工作效率并寻求最优组合;④根据研究结果寻找合理的人员编制配备规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课题组通过文献复习、现场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了丰富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密切值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全国二级和三级医院人员规模逐年发展但总体不足,大量医院存在编制外用工现行,医务人员工作负荷重、任务多、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2)全国二级和三级医院整体上医疗服务量呈上升趋势、教学科研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种类的数量不断增加,评价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每日承担的诊疗人次、每日承担的住院床日数和年业务收入等指标不断增加,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3)医院对人员和床位的投入产出效率从1987年到2007年的20年间整体上不断升高、医院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医院的人员配置水平在现有规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4)通过对调查资料、全国统计资料、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并借鉴已出台的编制标准、前期进行的报告研究,提出了医院编制人员规模的合理比例。政策建议:1)医院编制配备仍然按照基本编制+附件编制的模式;2)二级医院基本编制为床人比1:1.41,三级医院基本编制为床人比1:1.67;3)附加编制分为教学科研附加编制和公共职能附加编制,教学科研附加编制根据带教学生当量折算,公共职能根据前三年承担公共职能人员比例的平均数计算;4)编制标准3-5年核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