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云模型上测地线计算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toumonnok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用计算机数字化现实世界的过程中,相对于以往二维图像,三维数据具有其先天的优势。随着现代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的提高,基于采样点的三维数据模型即点云模型,已经逐渐结合到许多应用领域中,同时也促进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点云模型由于具备表示三维细节能力强、存储简单等特点,成为CAD/CG最常用的三维物体表示模型之一。对点云模型的处理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研究针对点云数据的曲面重建、分割、布尔操作等。点云模型上2点间的测地线计算作为点云模型处理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点云模型表示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记录和保存采样点间的拓扑关系,与传统的网格处理相比较,这种表示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模型的存储需求,并且在处理中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在点云模型只提供几何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点云模型上测地线计算。 测地线计算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几何、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把最小平方距离(Square Distance Minimization—SDM)框架应用到点云模型上两点间测地线的计算上。SDM方法避免了早期样条逼近算法对目标数据点的参数化,并且因为采用了较好的目标平方距离度量方法,迭代收敛快且稳定,这些特点为我们算法中点云数据的逼近提供了很大便利。本文首先采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求出初始的一条B-Spline活动曲线,然后将SDM目标函数中平方距离项定义为当前活动曲线到目标曲面的平方距离,能量项用作活动曲线弧长最短约束,迭代使目标函数最小,计算得到点云模型上2点间的测地线。本文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了一种点云模型上两点间近似测地线的计算方法。针对模型表面上2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测地线这一性质,本文利用包围盒剖分构造模型对应的图结构,解决了点云模型无拓扑连接关系这一问题,进一步采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求解得到一条近似测地线; 2、采用局部抛物面拟合技术,给出了一种点云模型上一点处法向量、主曲率和对应的主方向等信息的计算方法。 3、提出了一种新基于SDM的点云模型上测地线方法,避免了对点云模型进行全局三角化或曲面重建,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大规模
其他文献
随着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项新型的信息技术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医疗监护、空间探索、城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实现电网信息化对提升工作效率和改进工作方式意义重大。随着电网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接入智能电网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所以安全接入平台不仅要满足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快捷、便利,同时还要保证内网数据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对接入设备进行安全接入和实时监控,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内网数据安全性并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本文为智能电网设计了一个有效的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补充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受到广泛关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现有的能量补充技术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利用外部环境的可再生能源,如传统的太阳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越来越多的被部署到医疗、灾害管理等数据密集型业务之中,这些业务经常因为无线通信信道繁忙而受到严重的干扰。对遭受干扰的节点的性能进行精准刻画对拥塞控制
虚拟现实(VR)是一种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三维实体建模技
顶板事故作为煤矿的主要安全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煤矿发生顶板死亡事故占煤矿死亡事故的40%~50%,其中80%发生在采场,工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许多经典的模型在信息检索领域诞生,诸如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以及概率模型等。1998年,Ponte和Croft首次将统计语言模型应用于信息检索,并且提出了查询似然语
VoIP系统一般基于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或H.323两种通信控制协议。SIP协议具有结构简洁、易于扩展和适合Internet接入等良好的特性,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媒体网关,控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等)的成功应用,网络上存在大规模的真实社会数据,催生了社交网络在计算机领域的蓬勃发展。在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病毒式
作为移动自组织网络向实用化方向的发展,机会网络可以在缺乏基础设施的环境中,利用“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进行消息传输,从而能够在节点间连通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实现端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