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中,现广泛存在着大量的芪类低聚物,它们大都由各种二苯乙烯类单体聚合而成,通常形成二氢苯并呋喃,四氢呋喃、茚满等多种骨架结构形式的二聚体或多聚体。它们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及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发现的二苯乙烯类低聚物大都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多数是二苯乙烯类单体自身偶联而成的聚合结构,少数是由不同二苯乙烯类单元交叉偶联而成的异聚体。若仅通过提取的方法,低聚物不易分离提纯且产率较低,因此想通过人工合成的途径来获得结构多种多样的二苯乙烯类低聚物。现已报道的通过化学或仿生合成的二苯乙烯类低聚物大多数都是自身偶联产物,而交叉偶联产物报道的极少。本课题组在二苯乙烯类化合物中引入溴作为保护基,以提高其区域选择性控制,已经合成了多种以自身偶联结构为主的芪类二聚体。所以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将研究通过仿生合成途径,在生物酶和金属氧化剂条件下的二苯乙烯类单体氧化交叉偶联反应。本文将分成以下三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年来从多种植物群落中直接分离提取的二苯乙烯自身偶联的低聚物,以及目前通过化学合成或仿生合成方法得到的以二苯乙烯单体自聚结构为主的天然产物。另外对不同二苯乙烯单体的天然异聚结构以及由二苯乙烯单体与苯丙素聚合而成的芪类新木脂素化合物做了简要介绍。在本组对仿生合成二苯乙烯自聚体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二苯乙烯类单体的区域选择性氧化交叉偶联反应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二部分研究了两种二苯乙烯类单体-白藜芦醇和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在HRP-H2O2催化的丙酮/水体系中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首先合成了两种偶联前体,并根据各自在酶条件下的自身偶联反应情况,判断该前体是否适合进行氧化交叉偶联反应。然后确定在交叉偶联反应中两种单体和催化剂加入的当量比,最后通过平行反应试验,讨论了因单体和催化剂加料方式,加入顺序及时间的不同而导致反应效果的差异。通过对氧化交叉偶联反应条件的不断优化,确定了最佳条件,即当白藜芦醇分批次滴加入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和酶的丙酮水溶液,控制滴加时间在40分钟内,M8-M5交叉偶联产物收率最高。然后脱除所得异聚体中的溴保护基,最终成功合成了天然产物(±)-Gnetuhainin Q。第三部分研究了白藜芦醇和溴代异丹叶大黄素在FeCl3-丙酮体系中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同上一章的研究思路,但是在加料方式上有所改变,我们发现同时加入两种偶联前体,M8-M10交叉偶联的反应产物收率最高,单体自身偶联几率相对最少。交叉偶联二聚物经脱溴保护反应后得到(±)-Scirpusin A的衍生物,后续进一步脱除二聚体上的甲基保护时遇到困难,经全乙酰化反应提高二聚物在二氯甲烷中的溶解性,期望在BBr3/DCM条件下同时脱除甲基和乙酰基,但产物复杂难分,最终没有得到天然产物(±)-Scirpusin A。研究了白藜芦醇和溴代异丹叶大黄素两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在生物酶和金属催化剂下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分别得到M8-M5和M8-M10两种偶联结构的异二聚体。为了尽可能的提高交叉偶联结构二聚体的产率,减少自身偶联产物的生成,对氧化交叉偶联反应条件进行了不断优化,期望该反应条件能作用于更多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进行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得到更多结构各异的交叉偶联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