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性归纳起来为:特殊固定的结构,特殊完整的意义。结构上,习语组成词不能随意地被替换,其词序、语态、性数,也不能被随意更改。语义上,习语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其意义不是单个词的相加,而是一个整体,有些字面意义违反正常逻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非常具有典型性。基于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习语习得在二语习得中颇具挑战性。为了探究习语习得的有效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组任务,旨在研究:根据投入量假设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不同投入量的任务怎样影响习语附带习得?根据习语的文化性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均来自于兰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共29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5个自然班。这些参加者都有相同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水平,笔者将这5个班的分级成绩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自然班之间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5个自然班被随机分成5个组,每班为一组。每个组均需阅读一篇文章,并完成其后任务。文章包含15个目标习语。根据Laufer与Hulstijn(2001)提出的任务设计原理,并结合习语特性,研究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习得任务:(1)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无关的选择题,生词已在空白处注出;(2)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生词没有在空白处注出;(3)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在字典中查出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4)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按要求填空;(5)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使用目标习语造句。任务4根据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而设计,对比了英语习语与其对应汉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差。从任务1到任务5,每个任务的投入量都不相同,任务1投入量最小,任务5投入量最高,逐级递增。5种任务被随机分配给5个组。在完成任务之后,所有实验材料被立即收回,进行目标习语意义即时后测,30分钟后进行目标习语形式即时后测。一周后进行目标习语延时后测,形式及内容与即时后测相同。结果证明:(1)基于投入量假设的任务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2)相比投入量低的习得任务,投入量高的习得任务并不总是更好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3)体现习语文化性的任务能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习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性归纳起来为:特殊固定的结构,特殊完整的意义。结构上,习语组成词不能随意地被替换,其词序、语态、性数,也不能被随意更改。语义上,习语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其意义不是单个词的相加,而是一个整体,有些字面意义违反正常逻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基于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习语习得在二语习得中颇具挑战性。为了探究习语习得的有效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组任务,旨在研究:根据投入量假设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不同投入量的任务怎样影响习语附带习得?根据习语的文化性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均来自于兰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共29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5个自然班。这些参加者都有相同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水平,笔者将这5个班的分级成绩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自然班之间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5个自然班被随机分成5个组,每班为一组。每个组均需阅读一篇文章,并完成其后任务。文章包含15个目标习语。根据Laufer与Hulstijn(2001)提出的任务设计原理,并结合习语特性,研究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习得任务:(1)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无关的选择题,生词已在空白处注出;(2)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生词没有在空白处注出;(3)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与目标习语有关的选择题,在字典中查出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4)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按要求填空;(5)在阅读文章后用查字典的方式找出与目标习语有相近意义的汉语习语,并使用目标习语造句。任务4根据习语的习语性与文化性设计,对比了英汉习语文化背景差异。从任务1到任务5,每个任务的投入量都不相同,任务1投入量最小,任务5投入量最高,逐级递增。5种任务被随机分配给5个组。在完成任务之后,所有实验材料被立即收回,进行目标习语意义即时后测,30分钟后进行目标习语形式即时后测。一周后进行目标习语延时后测,形式及内容与即时后测相同。结果证明:(1)基于投入量假设的任务可以促成习语附带习得。(2)相比投入量低的习得任务,投入量高的习得任务并不总是取得更好的习得效果。(3)带有习语文化性的任务能有效地促进习语附带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