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避现象是指在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出现的部分公众因环境因素对一些临近公共项目的抵制,并采取行动向政府和社会表达抗议的草根运动。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环境治理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将其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将环境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解决了许多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然而,伴随着环境保护的持续升温,在我国北京、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居民因反对在自家周围兴建垃圾处理厂或化工厂而发起的邻避运动,并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在社会上造成一些影响。虽然兴建设施的负外部性可能会对周边居民产生潜在危害是产生邻避现象的实际原因,但追其根源,公共决策的精英专家模式,真正受项目影响的公众没有渠道参与项目讨论,由此造成的环境决策封闭才是引起公民恐慌的根本原因。本文结合厦门市“PX项目”、大连市“PX项目”、宁波市“PX项目”三起热点环境事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运用环境公平、民主协商等理论对我国近些年发生的邻避现象进行纵向解剖,研究近些年我国政府在处理以邻避现象为代表的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变化和遇到的障碍。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为当前政府环境治理提出更为有效的路径,并为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有效避免邻避现象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本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邻避现象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理论部分,是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行清晰的阐述,为接下来的案例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案例部分,回顾了近年来三起邻避案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邻避现象中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缺失,从而引出文章的第四章,深度解析邻避现象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挑战。第五章展望部分,即提出未来公众参与政府环境治理的必然趋势,为实现良好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