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乳香-没药对药协同增效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第一章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乳香、没药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其药对配伍研究现状,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第二章对收集的不同批次乳香、没药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采用GC-MS法对乳香、没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乳香、没药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和SPSS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GC-MS分析鉴定了乳香挥发油中的12个挥发性成分,相似度分析表明收集于广东药材公司乳香样品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940);其次为收集于云南药材公司和南京药材公司的乳香样品相似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934);主成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中二萜烯类成分对乳香质量影响最为显著。乳香非挥发性成分相似度分析表明:收集于云南药材公司和广东药材公司的样品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为0.972);其次为收集于广东药材公司和于南京药材公司的样品相似度也较高(相似系数为0.960);主成分分析表明非挥发性成分中乳香酸类成分对乳香质量影响最为显著。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收集于广东的乳香药材质量较其他省区收集的乳香药材为优。
2、GC-MS法分析鉴定了没药中28个化学成分,建立了不同批次没药药材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两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收集于不同批次的没药药材相似性较差,其中收集于海南和广东的药材相似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烯类成分、有机酸酯类成分和二萜酸类成分对药材品质起到主导作用。综合分析提示,收集于海南药材公司的没药药材质量较佳。
第三章对乳香没药配伍前后生物效应进行了评价。
1、通过对乳香-没药配伍的抗炎镇痛活性进行评价,初步分析两药配伍的协同/拮抗作用。
(1)甲醛致小鼠足肿胀实验表明:没药水提物(MWE)与乳没合煎提取物(CWE)对甲醛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乳香提取物(FEW)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提示乳香、没药配伍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另外各组均具有显著的抑制足肿胀组织中PGE2的含量(p<0.01或p<0.05),且CWE活性介于MWE、FWE之间,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拮抗效应。
(2)角叉菜胶诱导小鼠足肿胀实验表明:给药1h后,MWE可以非常显著降低小鼠足肿胀程度(p<0.01),2h后仍具药效(p<0.01);而FWE在3h时效果显著;CWE在2、3h时显示出非常显著的降低小鼠足肿胀度(p<0.01)。研究结果显示MWE、FWE配伍后效果显著增强,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MWE、FWE、CWE均可降低NO含量,且CWE效果优于MWE和FWE,提示两者配伍存在协同增效的作用。
(3)小鼠原发性痛经实验表明:小鼠扭体次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WE0.05),醇提物组抗凝血作用强于相应水提物组;TT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配比的乳香-没药药对水、醇提取物高剂量下均显示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抗凝血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且乳香没药两药配伍后,水提取物组抗凝血作用强于相应醇提取物组及乳香、没药单用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醇提取物更偏向于对PT的影响,而对TT影响相对较弱;水提取物则偏向于对TT的影响,对PT影响相对较弱。
第四章对乳香-没药对药配伍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
1、采用GC-MS对乳香、没药药材及其不同配伍比例的药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了83个化学成分,其中乳香22个,没药37个。乳香挥发油中检测出的4-香芹草孟烯醇、牛龙牛儿醇乙酸酯、醋酸癸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没药挥发油中检出的γ-芹子烯、β-杜松烯、新异长叶烯、(E,E)-3,7-二甲基-10-(1-甲基亚乙基)-3,7-环癸二烯-1-酮在各配伍药对所提出的挥发油中均未检出。而相对于单煎所得的挥发油,各配伍药对挥发油中新增成分28个,如a-紫穗槐烯、a-芹子烯、莪术烯、吉马酮等。两药不同比例配伍后化学成分存在变化,其中1:3配伍比例的药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最为丰富,鉴定了其中66个化学成分,新增成分最多为23个。提示两药配伍后共煎过程中存在着化学成分的增溶、抑溶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其转化机制及其与效应之间的关联有待深入研究。
2、采用紫外谱线组法对乳香没药不同比例配伍药对水提取液、50%乙醇提取液的紫外吸收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两药不同比例配伍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配伍乳香.没药对药提取液紫外吸收特征具有相似性,同时存在差异性特征,说明两药配伍比例不同其化学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两药配伍可能促进萜及萜酸类成分的溶出;也提示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能是引起生物效应差异的基础。
3、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的宏观指纹特性对不同配伍方式的乳香-没药药对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从整体观的角度定性地刻画不同配伍方式药对的共性和特性,结果表明:在乳香、没药不同比例配伍药对水提液和醇提液中保留了相应单味药水提液和醇提液中的某些特征基团;单味药光谱中的某些集团特征吸收峰并未在各比例配伍药对光谱中出现;在各比例配伍药对中有新的特征吸收峰出现,同时吸收峰位置发生改变,说明各化学基团在单味药及各比例配伍药对的成分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这可能是在煎煮各比例配伍药对时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同比例配伍药对所包含的药物成分并非是单味乳香、没药所含药物成分的简单相加。为进一步探讨两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4、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进行反复分离纯化乳香二氯甲烷提取物,从乳香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通过TLC、1HNMR、13CNMR鉴定,分别为乙酰α-榄香醇酸(RXE-1),榄香酮酸(RXE-2,RXE-4),α-香树素(RXE-3),单棕榈酸甘油酯(RXE-5),α及β-乙酰乳香酸(RX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