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言,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过程。新时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党的领导集体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更充分地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和领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而作为亲历并见证这段历史的特殊人物——胡乔木,他对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阐释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正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理论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经验教训的总结。胡乔木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充当邓小平的理论宣传助手,是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他亲历了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从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世界,参与起草、修改或亲自起草和整理中共中央重要文献、决议、评论。这些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见解,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把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置于国际国内党内的历史实践中加以考察,主要以党的历史分期为线索,分析不同时期胡乔木对社会主义相关问题认识和宣传,总结、评析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理论及相关政策宣传,研究经验教训。笔者客观公正地评价胡乔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及我党两代领导集体是如何选择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分为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设想作简单介绍,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研究本课题。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胡乔木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转变的理论宣传,阐明该时期的社会性质、国家性质及政体;劳资关系的正确处理;党内整风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其次,阐明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政策的认识和宣传,包括:确定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总结党的“八大”精神、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积极宣传整风运动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最后,重点评析胡乔木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前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政策,并客观公正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十七年的历史。第三章:“文革”结束后胡乔木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反思与发展。本章首先介绍“文革”结束后到十三大胡乔木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主要包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阐释;重新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协助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和科学内涵;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考;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中的消极现象。其次,着重阐述十三大后胡乔木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再思考,主要指明中国五十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因素、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年“左”倾错误原因的再思考、对社会主义有新的认识并坚信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最后,笔者指出这一时期胡乔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性以及在一些问题论述上的不足。第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特点。本章主要基于对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大量论述,总结了研究中表现的特点。如:认识过程的曲折性、认识内容的全面性、认识思维的开阔性及认识走向科学性。这样的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五章:胡乔木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环境条件。本章主要从政治环境、毛泽东和邓小平对胡乔木的影响、胡乔木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个人品性,分析研究胡乔木在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出现曲折及重新走上科学的原因,目的不仅是为了客观评价胡乔木,也是为了客观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胡乔木对社会主义问题探索。第六章:新中国成立以来胡乔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当代价值。本章基于上述四章的论述并结合中国新形势、新问题,系统总结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影响。主要包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加强党领导下的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助推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作简单总结,指出文章的未尽之处,并对这一问题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进行展望,以期日后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