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下的艺术之思——兼及诗境与道境的哲学对话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ugu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从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物、艺术与语言及诗歌三个方面来讨论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从真理的角度来看,艺术是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真理在艺术作品中以世界和大地相互争执的方式发生.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艺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真理自身有一种冲向作品的趋势,它将世界和大地的这场冲突自行设置入作品中,并呼吁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来保持这场冲突.从艺术和物的关系来看,艺术性正是物之物性.海德格尔对物性的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二十年代,他将物分为用具、现成事物和物,此时他看重的是用具和用具的用具性;在三十年代,他又将物分为器具、艺术作品和纯然的物,谈论的重点是艺术作品是作品性,物之物性开始进入他的视界;在五十年代,物之物性才被直接加以讨论.物之物性就在于聚集,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聚集在物中.艺术之艺术性也随着物之物性的彰显变得明朗起来,并且视界更加开阔,艺术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中,天上地下人间任何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大艺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实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境界.艺术、语言与诗歌,三者相互勾联,互为阐释.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诗乃是本真的语言,本真的语言言说存在.然而这是一个贫瘠的时代,本真的语言已经被非本真的语言挤得没有了立锥之地,只有诗人还能聆听到存在的声音,诗人思索着歌唱,思者聆听着诗,诗思比邻而居.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以“比兴”这一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点,通过认真梳理比兴的理,内涵及其向中国古代诗学渗透的情形与发展线索,形成对中国诗学意义生成层级
通过对尊经阁藏本、天许斋本《古今小说》和衍庆堂本《喻世明言》的考察,得出如下的结论:现存尊经阁本和天许斋本皆非《古今小说》的原刻本.《古今小说》的原刻本应是绿天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