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生态,公众活动的载体一直备受关注。对于我国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的理论和优秀案例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再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依然忽略了自然环境,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在规划上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本文通过对德国空间规划法和生态规划理论的学习,梳理了德国生态规划历程,总结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顺从,自然对立和自然和谐三个阶段,总结出当下应该对自然抱有的态度。了解德国空间规划法,从另一方面为中国的滨水规划提供新思路。结合以德国罗斯托克港口滨水更新为主的案例,分别从水域生态空间发展演变、水域空间格局建构、流域文化保护和水域生态技术四方面分析了罗斯托克滨水生态更新。在水域空间生态发展演变中通过对罗斯托克旧城区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罗斯托克空间现状的发展历程,分析罗斯托克的建筑功能现状、景观现状和驳岸现状,为接下来的罗斯托克生态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在水域空间格局建构中阐述了罗斯托克的下瓦尔诺滨水更新方案,即基于生态的复合型港口滨水更新,包含了港口码头,滨水小区,城市公园,桥域空间和城市生态区等内容,并从抗洪设计和港口入口这两点对其港口微观进行补充。在流域文化保护中,建立生态廊道,整合下瓦尔诺景观格局,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共同组成下瓦尔诺景观格局;改善港口亲水空间,将港口码头,滨水小区和城市绿地等外部空间进行设计,构建港口亲水体系;对罗斯托克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性开发,整合城市结构,恢复旧有景观格局,整改后的下瓦尔诺地区将作为罗斯托克的城市名片而存在。本文汇总了生态规划中需要利用的生态技术和理论,通过罗斯托克滨水更新和其他实际案例的展示,体现出现代生态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根据中国当前面临的水土失衡,公众公共空间被侵占,同时城市水域空间土地使用性质单一以及港口滨水区只做工业用途等种种问题,结合德国滨水规划经验总结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