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畸形的社会特征,揭露了当时具有畸形思想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并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展现给了世人。小说在当时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所描写的阿Q的悲惨命运激发了人们对当时社会制度、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仇恨。《阿Q正传》也是鲁迅先生影响最为深远、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小说。迄今为止,《阿Q正传》已被译为英、日、韩、德、俄等多种语言,国外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对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阿Q正传》外译本的出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9年,俄罗斯汉学家王希礼翻译的《阿Q正传》首个俄译本出版,译者的翻译是在其自身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与原作者和中国学者曹靖华教授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的,译本与原文贴切度较高,在俄文读者中接受度良好,对鲁迅先生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中国学者王寅基于对体验哲学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基于自身体验的具有多重互动性特征的一种活动,其基本观点包括六个方面,即:(1)翻译的体验性;(2)翻译的互动性;(3)翻译的创造性;(4)翻译的语篇性;(5)翻译的两个世界;(6)翻译的和谐性。从认知翻译观提出至今,很多学者将其运用于翻译批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为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基于认知翻译观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强大解释力,以及王希礼本人的经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方面工作,论文选择将认知翻译观作为理论基础,对王希礼版《阿Q正传》俄译本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研究。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总结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翻译观的基本观点,对其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2)结合实例证明认知翻译观对王希礼版《阿Q正传》俄译本阐释的适用性,进而说明其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指导意义;(3)从认知翻译观倡导的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总结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未来译者提供一定的翻译指导和借鉴。论文主要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做了说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对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翻译观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梳理出其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对《阿Q正传》的译介研究进行了概述,包括其译介情况、俄译本翻译背景及研究现状介绍;第三章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对王希礼版《阿Q正传》俄译本中体现的认知翻译观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进行探究;第四章对译者王希礼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和分析。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认知翻译观为研究视角,对王希礼版《阿Q正传》俄译本进行研究,验证认知翻译观对中国文学外译的适用性,期望通过对认知翻译观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究为未来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