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带状疱疹患者出现受累组织和神经局部免疫炎性反应过度,神经末梢出现病理性损伤,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程度与外周神经末梢及神经节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关。对受损皮肤行组织活检也发现,免疫性炎性反应在病变早期对外周神经的损害。周围神经的病理性改变及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导致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各种病理性变化,促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持续性或多方式的疼痛状态。有关临床观察发现对带状疱疹皮损区进行皮神经阻滞可以加快皮损区的结痂和愈合过程。目的:临床观察评价在带状疱疹急性期通过皮神经阻滞是否可有效地抑制外周神经免疫性炎性反应,从而控制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源性疼痛。方法:选取带状疱疹病人72人,随机分为2组:皮神经阻滞组(L组,n=36),再将该组分为2组:L1组(n=18,受累皮损病变期)和L2组(n=18,受累皮损愈合期);保守药物治疗组(N组,n=36),再分为N1组(n=18,受累皮损病变期)和N2组(n=18,受累皮损愈合期)。L组应用0.3%利多卡因+腺苷钴胺0.5mg+甲强龙40mg,总量10-15ml,在皮损最严重或疼痛最明显的皮肤受累区,自神经分布近端至远端进行皮下阻滞;N组常规应用口服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2、镇痛药物及在皮损区外用药物。观察项目包括两方面内容:◇不同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期皮损愈合的影响;◇受累神经区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性质改变及其与PHN发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各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皮损范围、疼痛程度、治疗前发病时间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二、不同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皮肤损害愈合的影响在带状疱疹受累皮损病变期应用两种方法治疗,比较皮损区结痂时间和疼痛缓解程度(见表2),两组治疗时间均为四周;临床观察发现:1、两治疗组自皮疹出现至介入治疗的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皮损范围皮损结痂时间比较:①两治疗组组间,相同皮损面积结痂时间比较显示,L1组较N1组明显提前,(P<0.05);②两治疗组组内,不同皮损面积比较显示,皮损面积越小,结痂时间越早,各组皮损范围<1%与>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VAS疼痛评分在两治疗组组间总体比较, L1组较N1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P<0.05);④两治疗组组内,不同皮损范围组比较,皮损范围越小,疼痛程度缓解越明显(P<0.05)。三、受累神经区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见表3、4、5、6)1、受累神经支配区疼痛性质多为持续灼痛、痛觉异常、感觉迟钝和自发痛。2、不同治疗方法对受累神经疼痛性质变化影响的总体比较a)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疼痛性质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治疗后四周L组和N组总体比较显示:L组持续灼痛、痛觉异常、自发痛比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感觉迟钝比率明显增加(p<0.05)。3、L组和N组总体VAS疼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疼痛程度明显降低,L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N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4、受累皮区急性期和结痂期介入治疗后神经疼痛性质变化的比较①L1组和L2组:L1组持续灼痛比率明显低于L2组(p<0.05),痛觉异常和感觉迟钝比率无明显差异,自发痛比率L2组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②N1组和N2组: N1组持续灼痛和痛觉异常比率明显低于N2组(p<0.05),感觉迟钝和自发痛比率两组无明显差异。5、受累皮损病变期介入治疗N1组+L1组与受累皮损愈合期介入治疗N2组+L2组疗效比较:N1组+L1组持续灼痛和痛觉异常比率明显低于N2组+L2组(p<0.05);N1组+L1组感觉迟钝比率无明显增加,自发痛比率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1、早期应用阻滞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带状疱疹皮损区免疫炎性反应,使局部皮损早期结痂愈合;2、早期应用阻滞治疗方法,可以促使疼痛性质类型发生改变,并明显减低带状疱疹受累区的疼痛程度;3、两种治疗方法结果均显示,皮损面积越小,治疗效果越显著4、两种治疗方法结果均显示,在带状疱疹皮损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