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蠕变理论的黄土地铁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84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作为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地铁隧道在人口众多的综合性城市中越来越普及,特别是近些年伴随浅埋暗挖施工方法的日臻成熟。由于隧道开挖以及蠕变使洞周围岩的变形变的复杂,而二次衬砌作为隧道的安全储备,是隧道施工、运行安全以及运行寿命的首要保障,其合理的支护时机,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提出合理的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势在必行,而且对类似隧道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隧道开挖模拟,对影响二次衬砌合理支护时机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下的结果,来判断各种情况下的二次衬砌合理支护时机。本文对隧道二次衬砌的支护时机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进行列举分析,并对黄土的蠕变机理以及蠕变理论进行了阐述。(2)根据黄土的蠕变特性,选取扩展的DRUCKER-PRAGER与蠕变耦合模型,基于围岩应力-应变时间曲线,确定了黄土的蠕变参数。(3)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背景,对隧道进行二维开挖模拟,对隧道初衬厚度在200mm、250mm、300mm、350mm和400mm下,根据洞周位移、应力与时间曲线,依据“变形速率”准则和“极限位移”准则得出二次衬砌合理支护时机分别为7d、8d、16d、17d和19d。研究成果表明,初衬厚度的变化对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的影响比较显著,初衬厚度愈大愈可以延迟二次衬砌的支护时机。(4)分别探究隧道初期支护强度在c15、c20、c25、c30和c35工况下的洞周位移、应力与时间关系,得出各工况二次衬砌合理支护时机分别为7.5d、8.3d、8d、13d和12d。研究成果表明,初期支护强度达到c30时对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延缓较大,之后变化较小。(5)研究隧道埋深和不同洞间距变化对洞周位移、应力时间曲线的影响,得出这两种因素对二次衬砌的支护时机影响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当隧道埋深较浅时,隧道埋深在一定范围内埋深越浅,二次衬砌的施做越可以延迟,但埋深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二次衬砌的支护时机基本相同。与埋深因素相比,洞间距的变化对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的影响规律不是很明显。(6)基于初衬厚度、初期支护强度、埋深和洞间距中各工况所对应的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应用最小二乘法,对二次衬砌支护时机与初衬厚度、初期支护强度、埋深和洞间距之间建立回归方程。(7)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不同开挖进尺的拱顶位移与时间曲线,分析得出二次衬砌的合理支护时机。研究成果表明,开挖进尺对二次衬砌合理支护时机影响较小,在工程建设中可以忽略其的影响。
其他文献
变异修辞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 ,创造了广阔的语义空间 ,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受话人在进行解码时 ,必须根据辞面运用联想才能揭示出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这是五方最早的"皇帝诏命"。是唐高祖李渊开始册封他二岁多的儿子李凤,为豳王的诏命文书,直至李凤四十多岁,一共五方对一个人延续的"皇帝诏命",实属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皇帝
飞机部件运输架车主要用于飞机部件运输、装配等作业过程中,在现代飞机制造装配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飞机部件运输架车采用普通轮式机构,不适应在生产车间内操作,因此需要一种
[目的]确定溶剂法提取橙皮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橙皮为原料,采用溶剂法提取其中的类胡萝卜素,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浸提溶剂种类、浸提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
辰州傩戏,流传于五溪一带,它是由沅陵辰州一带的土老师们冲傩还愿的祭祀性歌舞发展而成,也是以毛古斯舞为代表的湘西原始形戏剧,在向现代形戏剧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幸保存了其自身独
近几十年来地震频发,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由地震引起的桥梁破坏也十分常见。鉴于此,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对桥梁抗震进行了大量研究,设计使用了多种隔震支座,以此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化石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大中型城市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作为节能减排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逐渐成
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和货币置换法从涵养水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释氧固碳效益、净化大气环境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等多个角度对周至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高斯过程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随机过程,在许多学科中均有重要应用。本文主要研究高斯过程的两类二次型,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通过KL展开来研究可加布朗运动和可加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策所列"男子明童"中可见"马竖"称谓。"马竖"身份应与服务于墓主的以养马驯马的僮仆有关。"竖"则作为指称未成年人称谓用字,在秦汉社会比较普及。"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