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词汇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予以解释和说明。传统的一词多义研究或强调词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或立足词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忽略了人的作用,对词项语义演变的能动力和理据研究不足。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从人的认知与语义关系入手,认为语言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基础上认知加工的产物,一词多义是词汇基本意义在人类认知方式的作用下不断概念化、范畴化的结果,体现的是同一个词形中存在的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关系,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更科学、综合的解释。然而,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随机性强而代表力不足,无法反应词汇系统的演变规律;在区分同一词项的多个意义时常常排除了跨词类的义项,否定了多义现象发生在语法层面的可能性;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往往局限于单一语系,难以发现不同语系在词汇衍生过程中所体现的共有规律和个体差异,未能涉及共性和个性形成的原因。在整合的认知理论框架下,把不同语系中的同一代表性常用词汇聚类考察,在描写的基础上作不同层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揭示和检验主宰多义现象的认知规律,发掘其在不同语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深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人类认知世界起始,身体词项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验内涵不断丰富,潜藏了很强的演变规律,是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汇。词典是语言发展的历史产物,经受了语言社团的检验,具有权威性。本文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和《应用汉语词典》中图示的共有身体部位词项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转喻和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词汇和语法层面,对研究对象作为整体和其组成部分的子系统予以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类认知模式,即转喻、隐喻和他们之间互动关系作用而成。这不仅表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也表现在语法层面,即功能的多义性。在跨范畴的功能延伸中,语法化道路不可避免。认知规律在同一语系的子系统、不同语系的各子系统及不同语系间的具体作用不完全统一,共性和差异的存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合的认知理论框架有效地弥补了单一理论模型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时的不足,为词项意义的延伸路径提供了更客观、全面的描述,承认了词义在语法层面存在的功能扩展。研究对象在聚类后的不同层次考察不仅展示了认知模式在不同语系中对同一对象产生的整体性影响,也显示了其在同一对象子系统间与语系外各子系统间的具体影响力。据此而探求的种种可能因素都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一词多义研究的实用价值,在词典编纂中对多义词条的处理,外语教学和二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意义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