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之间——从春秋笔法说起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笔法来源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孔子作或者修《春秋》。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以他所谓的“道”作为其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以促进社会历史的良性发展为己任,他的事业的精神内核是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本要在政治实践中完成自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但四处碰壁使他不得不转换理想的实现方式,要通过修史来表达自己关注历史、干预社会的强烈愿望。 春秋笔法是《春秋》记录历史所运用的书写方式,包括直书、褒书、贬书、讳书、例书等五种基本笔法。它以实录为核心原则,同时又注重在史事中寄寓深刻的褒贬,是实录与褒贬的矛盾统一体。修辞是实现实录与褒贬统一的桥梁。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春秋笔法的精神内核,春秋笔法体现了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历史的可贵品质。 《史记》以实录为基础,但《史记》也寄寓着司马迁的褒贬观念,承载着司马迁的主观情感,司马迁著作《史记》有意识而又十分自然地继承了春秋笔法的精髓。在《史记》中,实录与褒贬的统一仍是借助于修辞。司马迁正是运用修辞技法操纵史事,才能在获得史学上成功的同时获得文学上的成功,《史记》才能成为文史合一的光辉典范。 《汉书》往往不动声色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记录,表现不出春秋笔法中包含的那种积极主动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是修辞,在《史记》中具体表现为文学性的审美因素。《汉书》在这一点上与《史记》发生了偏差。《汉书》中的修辞在本质土失去了作为史家褒贬评判的载体的意义。 历史学逐渐走向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它要求著史要客观、规范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史学成为科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不断发展和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而正史著作逐渐脱去文学性的审美因素向着纯史学的方向演进,则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是春秋笔法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深厚土壤。春秋笔法中所包含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历史的精神也随着史与文的分离从正史著作中转移到文学领域。
其他文献
作为清代中期重要女词人,无论从自身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还是从身世经历与时代背景看,吴藻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正是以吴藻词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的词作内容和风格,家世背景与个
女儿自幼乖巧听话,在课余参加了大量的补习班。因为学习好,一直是班级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女儿。小学毕业后,女儿考入全市知名初中的重点班,几次考试下来,成绩始终在25名左右,尤其是她引以为骄傲的语文成绩排到了班里的中游,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她不甘心,拼命学习,想重温小学时出类拔萃的感受,但成绩却仍始终停留在25名左右。后来女儿就变了,觉得“努力没有用,越努力学习
本文对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自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专栏讨论“重写文学史”后,“重写文学史”就有了特定意义,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新书写,这种重
本文以思茅市太平街、土桥方言为例,尝试对思茅市城、乡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较为系统地描写和分析,力图反映思茅市方言的整体面貌及特色。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常规的汉
巴赫金的学术思想,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20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外位性思想最初起源于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并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发
[新闻调查]:  近七成女生觉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汉  据《今日早报》报道,杭州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两个班,做了一份“男女生印象”调查。“你觉得班上的男生像男子汉吗?”,只有24.1%的女生回答“像”,认为“不像”的女生占69%,还有6.9%的女生觉得“有点像”。在“你觉得班上的女生像女孩子吗?”这个问题中,有77.4%男生觉得“不像”,9.6%的男生觉得“有点像”,觉得女生像女孩子的男生,仅13%